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吴韵一哥”高博文:有400多年历史的评弹如何走近年轻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郭晟 2021-09-19 21:01
摘要:“别人都走了,你就留下,这件事需要有人坚守。”

有“吴韵一哥”之称的评弹名家、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9月18日携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做客“梧桐·名家汇”,令徐汇区天平街道“66梧桐院”余音绕梁。三弦声一响,便带观众进入江南烟雨朦胧之境。已经有400年历史的评弹艺术成为《花样年华》等电影的背景声,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它的慢显得弥足珍贵。

高博文师承饶一尘、陈希安等多位弹词名家,也是评弹“魏、沈、薛”调及弹词《珍珠塔》的传人。高博文是“70后”,他的评弹启蒙来自收音机。“当时功课没有那么多,放学回家就打开收音机放边上听,当时有每天一回的‘空中书场’,讲长篇评话《三国》《英烈》等。在弄堂里,街头巷尾都是这样的声音。”

1987年,高博文考入重新恢复招生的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班里只有十个学生。当时风华正茂,期待有所作为,毕业之后的迷茫却似当头一棒敲醒众人。同窗或是拿到出国签证,或是下海经商,这些抉择也曾让高博文动摇。

一位赏识者对他说:“别人都走了,你就留下,这件事需要有人坚守。”于是,高博文成了那届评弹班留下的“独苗”。

一曲评弹话江南

虽然操着一口苏州口音,高博文却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的温文尔雅和烟柳弄晴的江南风情甚是匹配。自小受江南文化的熏陶,高博文对江南人的气质精神有很深的体会。

“江南人首先很会动脑筋,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丰富自己的生活,打造自己的生活,评弹中讲六白,既有内心的独白还有旁白,你可以是书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客观的第三方,所以听评弹的人,处事更加周全、客观。”高博文谈到酷爱评弹的革命家陈云,从6岁听评弹到91岁,最终在评弹声中安详离去。

评弹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曲种,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博文看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评弹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江南水道纵横,古镇众多,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两个茶楼,里面能喝茶也能听书,说书先生承担的主要角色就是传播信息、时尚,比如蒋月泉老师在江南说一个月书,把上海流行什么旗袍这类信息都穿插在书里。”

书场里的说书先生不仅会讲故事,通晓最新信息,同时也教做人。“评弹讲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守信,爱国,孝顺父母,当年没有义务教育,从评弹里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工作怎么做,对父母怎样做,社会风尚都在里面,所以当年说书先生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

“江南风景好,能不忆江南?”高博文和上海评弹团演员陶莺芸共同演唱《姑苏好风光》,把江南一月到十二月各种各样花,各式各样的景展现给观众。

评弹声里赏中秋

高博文是“魏、沈、薛”调的传人,在他看来,评弹的调派各有特色,对于初听的观众可能不太容易辨别。“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嗓音,根据自己所演的人物来创造,有高亢的,有宽广的,还有些是比较尖的,我们是说唱艺术,流派叫作‘调’而不是‘派’,吴方言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普通话有四个音调,苏州话有八声,其中蕴含了当地的细节和民俗。”

高博文特别提到蒋月泉的蒋调特色,用普通话来唱也好听,而用标准的苏州话讲节奏会更慢。“人会感到非常惬意,变得没那么浮躁,不会做什么都得急火火的。”高博文与陶莺芸二人演唱了蒋月泉与朱慧珍两位名家的作品《白蛇传—赏中秋》。

如何让评弹走近年轻人,高博文一直在探索评弹的跨界,从“摇滚评弹”“爵士评弹”,到和流行歌手跨界,再到极具创新的新评弹作品。“时代在变,节奏在加快,不能说是观众不对,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艺术的角度和过去大有不同,我们也要向年轻人讨教,比如评弹《繁花》把当代的时尚元素融进去,所以很受年轻人欢迎。”

“评弹要‘就’年轻,不是拯救的‘救’,而是将就的‘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喜闻乐见,告诉他们什么是评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聆听评弹。

中秋将至,高博文最后唱了一曲《明月几时有》,送上节日祝福,现场观众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梧桐·名家汇”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