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味道”也能办展览?这些刷屏朋友圈的展览,“流量”稀释了“含金量”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1-09-17 06:15
摘要:吸引不了观众的展览,能算好展览吗?

台风“灿都”刚过,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的“感知香奈儿”香水展门口,第一时间“抢”下预约的观众纷至沓来。无独有偶,位于外滩南侧的复星艺术中心“diptyque无界之行”展览也迎来又一批观众。

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味”,能展出什么?比起普通观众的疑惑,一些业内人士更忧虑:如今许多展览围绕正在市场销售的产品而策展,最终目的指向销售。此外,甚至有博物馆、艺术馆“反向操作”,到商场办起各类小型展览。

不过在另一些观众和从业者看来,这样的情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展览本身就是中性词,艺术也要拥抱生活。吸引不了观众的展览,能算好展览吗?”

“香味”能看些什么?

要把“香味”视觉化成为一场可见可感的展览,该怎么办?

在“感知香奈儿”香水展上,“味道”被“实体化”为不同的场景:法式庭院、设计师公寓、舞台的前后台等。

走进展馆,要穿过一条以香奈儿5号香水瓶轮廓为造型的光影隧道,尽头则搭建成一座法式庭院的场景,灌木环绕之中,是一个圆形的许愿池,背后则是白色墙面黑线条的凉亭。而香奈儿品牌元素则贯穿其中:灌木丛搭成香水瓶的形状,许愿池中间是金色的品牌标志,凉亭的黑面白线与品牌包装盒一致。

除了“场景化”,展览还试图以影音方式展示香水的制造过程。在一处将品牌标志制作成玻璃窗花纹装饰的展厅穹顶上,变换的画面讲述了香水诞生的故事。此外,香水品牌代言人在广告中曾穿着的服装也被陈列为展品。

而相对更小众的香氛品牌迪普泰克推出的“diptyque无界之行”展,主要是由5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展区,除自身产品外并没有太多展品。

“跟我认知中的展览比起来,可供参观的展品实在太少了。”市民陈俐发现,网上关于“感知香奈儿”香水展的评价两极,她个人的感受是“环境大于展品,氛围大于收获”:“如果是抱着想看些平时看不到的珍贵物品的心态去参观,恐怕要失望而归。”

“多媒体”式画展

“‘看实物’的观展模式正在受到挑战。”策展人艾先生告诉记者,如今的展览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看展品”“看原件”之外,通过策展对作品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是趋势:“比如2015年上海举行过的‘不朽的梵高’展,没有一幅原作,透过影像对梵高的作品细节和氛围进行了解读再现;浦东美术馆展出的《奥菲利亚》,原作之外,也专门配了大量细节放大图和一部短片再现作品内涵。”在艾先生看来,这样的趋势源自“看展览不再是小众需求,而是走向普及,走向公众。

“商品”能不能成为“展品”?

“如果说十年前的‘文化香奈儿’和前年同样在西岸艺术中心举办的‘走进香奈儿’展,还是以品牌相关艺术品、品牌历史藏品为主的话,这次展览直接以在售商品为主了。”从事艺术教育的吴女士并不喜欢这样的展览,她发现甚至在参观结束后可以直接订购“展品”:“说到底这样的展览本身还是为了包装品牌价值,推销品牌商品。”

翻看网上关于目前这些品牌举办的展览,不少网友关注的是“现场能不能免费领取小样”“有没有包装袋和礼物赠送”,侧面印证了这些参观者对此类展览的真实需求。

曾在某奢侈品公司任职的许先生不讳言“艺术”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密码”,除了赞助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自己办展览:“将观众置身品牌设定的语境中,参观者会产生错觉,拥有了这件商品,就拥有了展览呈现的一切。特别是香水彩妆产品属于奢侈品牌价格最低的一类,你也许过不了香奈儿的人生,但能和她拥有一样的香水。”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商业”和“艺术”并非泾渭分明,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从事包装、设计工作的陆先生就表示,香奈儿作为目前最知名的奢侈品牌之一,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也应视作一种文化现象,旗下大名鼎鼎的香水“香奈儿五号”更是公认的“文化符号”——不仅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作品”,安迪·沃霍尔还为这瓶香水创作过一幅经典作品。

红极一时的莫奈画展是在商场举行的

“就算是国宝,有多少艺术品不是或不曾是商品呢?”策展人陈女士表示,如今许多画展或艺术展,都是明码标价,就连《蒙娜丽莎》诞生也是“商人花钱请达芬奇为妻子画了一幅画”:“如果展览不跟商业挂钩,策展人和艺术家喝西北风吗?通过展览讲出商品的故事,消费者购物的同时又有精神愉悦,有什么不好?”

“展览”该不该主动吸引“流量”?

参观这些展览时,时常遭遇“停滞”:一些妆容精致、衣着光鲜的男女,会长久地在那些标志性的展品和场景处不停拍照,导致后面的参观者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感知香奈儿”展上,香水瓶造型的门廊使不少人流连拍照,甚至有人等前面的人几乎走空后才连拍背影;“试镜舞台”的后台也是热门打卡地。而“diptyque无界之行”因重在场景,拍照的人只多不少。一些热门展览上,还有人拖着行李箱来,现场“变装”拍照。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类展览特别容易吸引“网红”打卡,是因为展览本身门槛低,展品又契合了部分人的炫耀心理。

近年来,这样“打卡拍照”式观展虽然广受诟病,一些策展方却在主动迎合。此前蒂凡尼一场展览,一个大厅被投射上品牌标志性的蓝绿色,还有一处过道被布置成其纽约总店的旋转门,吸引大量参观者打卡拍照。而商业品牌展览,事先邀请明星、网红观展,发照片、总结“拍照点”,已成展览“标配”。

蒂凡尼举办的展览

不光如此,一些商场也主动办起各类艺术展、艺术季,以此吸引消费者回归线下消费。上海的K11商场,就以“购物艺术中心品牌”自居,举办过多次艺术展览;而豫园百货天裕楼地下一层,也藏着浓缩上海城市历史的微缩建筑主题乐园。近年来,部分博物馆、艺术馆也走进商场办起“飞行展”,面向消费者对藏品进行文创演绎展览。

“不吸引人的展览,从策展的角度来看就是失败的。”在一些策展人看来,展览的艺术性、学术性与商业性存在矛盾,需要平衡。艺术家王小慧就曾表示,艺术永远把创意创新放在第一位,靠内容、情感和故事打动人。她以白居易的诗要邻家妪都能听懂为例,“一个好的艺术品一定要能雅俗共赏。艺术传播者不应该仅仅为迎合大众口味而把作品低俗化,但也不应当做没有人能懂的东西孤芳自赏。

“展览本意就是要进行推广。”在不少市民看来,无论是商业品牌租赁艺术场馆办展,还是博物馆、艺术馆主动出击到商场展示,都显示了上海对高品质消费和背后文化的需求。“在上海,每个周末都能去看不同的展览,不同程度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市场与文化的双赢。”

栏目主编: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