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丁丁之父”与“中国张”:近50年后再相见,两位老人哭得像孩子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1-09-11 06:42
摘要:他是“中国的罗丹”。

近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丁丁主题展“丁丁与埃尔热”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深受老少观众的喜爱。

《丁丁历险记》第五部《蓝莲花》让“中国张”这一人物在欧洲家喻户晓,他的原型就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张充仁。


阿拉徐家汇人

1929年1月10日,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在比利时的一份报纸上连载。主人公丁丁是一位年轻的记者,前额上方翘起的一缕金黄色头发是其标志性形象。充满着冒险精神和正义感的他,带着小狗米卢一起到世界各国历险。这一同情弱小、热爱和平的形象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丁丁历险记》曾被译成七十余种文字,迄今已售出超过3亿册。

“丁丁之父”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是一位着迷于远古及原始文明的连环画家。在写完前四个冒险故事后,他笔下的丁丁来到中国,在“中国张”的帮助下,成功粉碎了一个国际鸦片走私团伙的阴谋。这位“中国张”的原型就是中国雕塑家张充仁,他是《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实的人物。

来自中国的张充仁是如何走进比利时画家埃尔热的连环画里的呢?

1907年,张充仁出生于上海徐家汇,祖籍七宝镇。4岁半那年,他的母亲去世,父亲将其送到土山湾孤儿院寄养。14岁时,张充仁进入土山湾印书馆学习摄影和制版。在马相伯的帮助和影响下,他开始学习书法和古典文学。19岁起,他正式学习油画。年轻的张充仁在电影制片厂当过绘景工,也在《时报》馆当过画刊编辑。

1931年,24岁的张充仁赴比利时留学。他先是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翌年转入皇家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班。当时,在雕塑班执教的有雕塑大师罗丹的传人马栋教授,张充仁十分崇拜罗丹,悉心向马栋教授学习雕塑手法,从而获得了罗丹的艺术真传。有一天,教授以“挂念”为题请同学们创作,张充仁创作了雕塑处女作《渔夫之妻》,寄托对祖国的思念。

张充仁与埃尔热相识时,埃尔热正准备创作《丁丁历险记》的第五部。两人年龄相仿,从小都爱好绘画,又都在报社工作过,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了好友。

埃尔热向张充仁坦言,自己打算让丁丁到中国去游历,但他找不到关于中国的最新图像和文字资料。在当时的大部分欧洲民众眼中,中国人是野蛮好斗的,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缠着小脚。张充仁告诉埃尔热:“我会把当前中国发生的和我所知道的、想到的事,一桩桩讲给你听。”此时的他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在日记中写道:“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张充仁和埃尔热相约,每周六下午一起工作,他对埃尔热详细地讲述中国的历史和风俗、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并讲起了中国受到日本侵略后的处境,引导埃尔热去了解和发现真实的中国。两人商量好,由埃尔热编好故事给张充仁过目,修改后由埃尔热起草铅笔画稿,再交给张充仁修饰。张充仁建议,最好采用一些中国绘画技法,为此他送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给埃尔热,教他用毛笔来勾画线条。埃尔热曾再三提出,要和张充仁一起署名,但张充仁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

在这部名为《蓝莲花》的连环画中,埃尔热将张充仁化身为“中国张”,成为丁丁在中国的患难之交。《蓝莲花》发表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欧美不少报纸都进行了转载。


《蓝莲花》中的丁丁与“中国张”(右二)

泥塑之神手

当年,在赴欧洲留学的途中,当船驶入印度洋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张充仁独自站在船头,向东看,祖国已望不见;向西看,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拭干了不知不觉间流下的泪水,告诉自己,唯一能报效祖国的方式就是早日学成归国。

1935年,张充仁婉拒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挽留其加入比利时籍的邀请,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此时的他已凭借毕业雕塑《玛特兰纳》一举成名,获得毕业考试人体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并收获了布鲁塞尔市政府的金质奖章。比利时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决定在著名的百年宫屋顶上修建4座雕塑。张充仁单独负责雕塑一尊高达4米的巨像,在世界雕塑史上书写了精彩,也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耀。

回国后,张充仁与徐悲鸿、汪亚尘、颜文樑、朱屺瞻、周碧初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艺术团体“默社”,意为“沉着忍默,实际工作,不尚空谈”。不久后,“张充仁归国展览会”轰动沪上,蔡元培题词:“精心果力。”徐悲鸿题词:“后起之秀、希望无穷。”刘海粟题词:“充仁兄能在大理石上表现人类的苦闷、在颜色里表现大自然的秘密。”

张充仁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正义的渴求糅进了泥土,铸入了青铜,不仅创作出《恋爱与责任》《清溪》等名作,还为引进欧洲写实雕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先后为马相伯、齐白石、于右任、司徒雷登等人塑像,齐白石称赞其为“泥塑之神手”。

新中国成立后,张充仁满怀激情地制作了一尊名为《解放》的雕塑:一位青年男子用力挣脱捆绑在身上的绳索,身上蕴含着罗丹式的力与美,表达了艺术家对新中国的期望。晚年时,他为邓小平、茅盾、巴金、吴湖帆等人塑像,并担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    


46年未见,张充仁与埃尔热紧紧拥抱在一起

1981年,74岁的张充仁重返比利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尔热就与张充仁失去了联系,他走遍了布鲁塞尔所有的中国餐厅,问遍了所有能够遇到的中国人,可始终没有张充仁的消息。为了寄托思念,他拿起画笔创作了《丁丁在西藏》,讲述了丁丁去西藏寻找“中国张”的故事。

时隔46年,当张充仁在布鲁塞尔机场见到前来迎接的埃尔热时,两人紧紧拥抱,久久说不出话来,两位老人像孩子般哭了,当地的电视台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当天晚上,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还举办了一场专题电视晚会,回忆两人当年的合作,欧洲再一次掀起了“张充仁热”。得知埃尔热已身患白血病,张充仁特意为其做了一座雕塑。


张充仁为埃尔热塑像

他为上海留下了《起来》

现代中国雕塑界曾有“北刘南张”之说。“北刘”即雕塑家刘开渠,“南张”即张充仁。然而,当人们翻阅现当代雕塑史时,发现曾经名震欧洲的张充仁并不被许多中国人所熟知。

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告诉记者,雕塑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纪念性雕塑或室外的城市雕塑另一类则是放置在室内雕塑展台上的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杰出代表就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张充仁作为罗丹的再传弟子马栋教授的学生,深受罗丹的影响。他在雕像时,追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用手法代替笔触,将塑像表现得如同油画一样厚实,如中国水墨画一样淋漓流畅。

“张充仁先生为许多名流做过面对面式的现场写生雕塑,这种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技艺在中国近现代雕塑史上是少见的。然而,他的成名作比如《恋爱与责任》等都是架上雕塑,难以走向公共空间,客观上限制了其对于大众的影响力。”

事实上,张充仁也参与过城市雕塑。1950年,他曾应征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设计图样,他与赵深、陈植合作的设计获第二名。1951年,因塔址变更,他又参加了重新举办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征稿,获第一名。此后,他参与的群雕《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精样塑成,石膏正稿交审。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最终并没有正式问世。


张充仁与他创作的聂耳像《起来》小稿 

1992年,已经定居法国的张充仁应邀回到故乡上海塑制了聂耳像《起来》,这座位于淮海路、复兴路路口街心花园的雕塑成为这位雕塑家留给上海的唯一的城市雕塑。    

傅军告诉记者,张充仁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画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29岁那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雕塑教学工作室“充仁画室”。从1936年创办,到1966年被迫解散,在长达30年的时光里,他培养了诸如哈定等一大批美术人才。20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美专1952年的搬离,在上海一时没有高等美术院校的状况下,合肥路上的“充仁画室”与其他画室一起,共同承担起了为这座城市培养美术人才的重任,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高等美术院校的角色。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本文图片由上海油画雕塑院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