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事不过夜!上海抗疫,这四个字为何非同寻常
分享至:
 (145)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8-29 06:59
摘要:是速度,也是态度;是事后的快速反应,也是融于日常的训练有素

“事不过夜”——自再度遭遇疫情考验起,这四个字,就是上海防疫的高频词,也是关键词。

昨天召开的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再度强调,坚持“事不过夜”、以快制快,以各方面快速反应、大力协同、精准管控、有效筛查,赢得时间、掌握主动。

传染病传播有其规律。疫情防控,无论是阻击战,还是遭遇战,抑或是持久战,在面对具体的病毒时,总是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

以最短时间作出最准确反应,也就相对能以最小成本控制风险——病毒本身扩散的风险,以及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受挫的风险。也就是说,防控的反应速度、行动速度,不仅关乎公众健康,也关乎更大层面的社会成本。能否控制社会成本,力争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降至最小,当然也是检验防疫成果的重要方面。

8月以来先后出现的几例本土病例,均考验过上海的应对速度。正是在问题出现后迅即开展精准排查、追溯并采取措施,几次疫情均未造成大规模扩散。

人们见过连夜流调、排查出密接和密接的密接,连夜进行规模浩大却又不超出必要范围的核酸检测,见过大批一线工作者枕戈待旦地抢时间窗口。这正是“事不过夜”。正是这种应对速度,保障了防控的有效和精准。而速度和精度,共同构成的是防控的有效度。

“事不过夜”,也是一种心理速度,是一种在风险面前既无所惧怕,又高度警醒的态度。

上海防疫一再强调的几个遵循,除了“从快”,还有“从严”“从实”。这不是要搞人海战术、高压战术,更不是一刀切,强调的恰恰是防控体系和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人对待职责与使命的一丝不苟。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疫情防控的成败,终究取决于整个系统的通力协作、务实配合。防控策略要因时而宜,动态调整,但防控意识却不可怠慢。这种“战术上的紧张感”,恰是防线密实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的科学态度。时松时紧、你松我紧,必有漏洞,这已被反复证明。

作为口岸城市和超大城市,上海承担的“外防输入”压力是最重的,许多相关岗位也长期处于紧张、高负荷工作状态,持续至今难免疲劳。疲劳需要理解,需要缓解,也需要努力克服,尤其是杜绝因疲劳感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懈心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承德考察时专门点出这16个字,无疑是一次针对全系统、全链条的提醒。

最近的几次疫情,不同程度暴露了防控链条上的短板和漏洞,口岸等一些承担巨大压力的环节,也相对容易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对一个超大城市来说,“0”变成“1”本身不算太大的问题,但如果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填补漏洞、解决问题,“拖”出来的就是更大的问题。

昨天的会上专门提到,要及早发现解决“没看到、没抓到、没落到”的问题,举一反三,消除隐患。这本身,也是一种“事不过夜”——“事不过夜”不仅是事后的行动,更应是事前的状态,是及时而充分的预备和预判,是融于日常的一丝不苟、严阵以待、训练有素。

应激状态下人们往往容易集中精力,甚至“超常发挥”。但那些日常场景中的严丝合缝、稳定发挥,更考验功底。“事不过夜”的速度,基于“事不过夜”的意识和意愿。防控能力可以在实战中逐渐打磨提升,意识和意愿则需要时时提醒、不断强化。这是一座超大城市应有的“战力”。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