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这位香港人成为上海政协委员:有人戴有色眼镜看中国制度,我却看到真相
分享至:
 (7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2021-08-28 06:01
摘要:我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

见到钟永喜的时候,他刚结束了香港入境上海后的“14+7”隔离和健康监测。虽说内地与香港尚未通关,但作为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他还是要往来于两地之间。

于是,从去年年初“封关”开始,钟永喜来回沪港间共3次,付出了20多次核酸测试及4个月隔离的成本。以至于每次从香港回上海,他会选当天最晚起飞的下午3点那班飞机,这样可以上午多陪陪家人,多吃一顿午饭。

2000年来到内地,2008年起担任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去年任内地总代表,钟永喜在内地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香港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其中又以上海的这段经历让他感触颇深。一点可以证明,尽管自称说上海话不太灵光,但提到“上海”时,他还是喜欢在前面加个“我们”。

贸发局代表

上海一直是香港资本、企业进入内地的首选地。在上海工作了12年的钟永喜,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他介绍,香港企业大规模进军上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以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设厂为主。到了2003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生效,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门槛被大幅放宽。

“大家原以为香港服务业企业会选广东,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CEPA实施时,香港服务业的首选地是我们上海,达到35%。”钟永喜说,这一选择延续至今。如今,香港依然是上海外商投资,特别是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大多数的港资金融机构把内地总部设在上海。

同样是在2003年,上海与香港两地政府建立了沪港经贸合作会议机制。“之后实践发现,两地合作的范畴远超经贸领域,在向多层次、多领域发展。”钟永喜说。从2018年起,沪港经贸合作会议更名为沪港合作会议。

过去,两地合作以交流经验为主,今天,两地合作以项目落地为导向。”钟永喜谈到这一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沪港两地政府间的合作机制愈发顺畅,以沪港通、债券通为代表的金融领域合作更广、更深,另一方面,两地合作向细分领域延伸,包括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以及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他用了个内地热词“系统集成”,以此表明两地合作不再碎片化。

“在其中,我要当好服务员的角色。”作为贸发局代表,钟永喜努力推动沪港合作。2010年世博会香港周期间,贸发局组织30多家在沪港企参与“时尚香港,就在上海”活动,同时还找了香港在上海的商场、酒店、餐厅、时尚品牌、航空公司等600多个网点,组织“时尚香港”全城联动活动;进博会期间,连续3年组织近130家港企参展,协助港商把握中国庞大进口市场的商机,把香港的国际贸易资源、商品和专业服务引进内地市场。

在钟永喜看来,沪港合作未来要突破服务自身发展的范畴,要将视角放在长三角与大湾区,发挥资源配置能力,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沪港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差异可以变成动力。”他举了个例子,在上海,政府积极作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而在香港,政府营造良好环境,让市场发挥更大力量,“这就是两地社会传统、制度差别,用好各自城市优势,才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

上海人

长期在上海生活,已经让钟永喜习惯说“回上海”而非“去上海”,“这里和香港很像,2008年来常驻的第一天起就适应了。”

那时,上海正在筹备2010年世博会,不少地方正在施工。一次,他从人民广场去陆家嘴办事,开车愣是堵了1个多小时。然而,不到一年后,人民路隧道开通,过江速度快了很多。钟永喜常用这个例子向境外朋友介绍“上海速度”,“与国外有差距没关系,这说明我们上海有进步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上海有进步动力。

这种感觉并非到2008年才有。钟永喜还记得1992年第一次来上海的样子,“那时只有虹桥机场,我们要去上海展览中心办展,没有高架只能走地面,去市区很费劲。”他住在靠黄浦江边的远洋宾馆,清晨总会被货船的汽笛声吵醒,走过路边小餐馆,还能闻到烧煤球的味道。“谁能想到,不到20年,上海能举办世博会,之后又能举办进博会。”

与市政建设同时变化的,是这座城市的便捷性。

还是1992年,钟永喜打算买些雀巢咖啡送给商务合作对象。他在南京路找了一下午才集齐10罐。当时,雀巢咖啡刚进入中国市场,普通食品商店没有出售。到了2011年,进口商品不再是稀罕货。但他发现,一种泰国方便面,上海卖5元,泰国只要1元。香港一瓶60多元的红酒,在上海要卖100多元。

如今,他再去超市,看到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各国咖啡、泰国方便面还是进口红酒价格都在下降。“又便宜又好。最早香港人到上海还要带方便面,现在谁还会带?”他大笑。

生活在此,钟永喜总希望做点什么。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在沪港人组织首次走在一起,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没有主办单位,20个港人团体都是合办单位。”在他提议下确定了活动口号,“香港心,中国心,万众一心,心连心”,香港与祖国一起,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爱吃草头、腌笃鲜、花雕鲥鱼。”钟永喜已经把自己当作了上海人,周一下班还会和朋友一起去打场羽毛球。“和大湾区的香港人过‘双城生活’不同,很多在上海的香港人已经把家安在这里,把这里当家了。”

钟永喜没有否认这种感觉。用他的话说,虽然工作地点换到了北京,但感觉从没离开过上海。

政协委员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钟永喜调整了工作安排,与所有与会政协委员一起参政议政。他并不否认,境外有些人总爱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内地的政治制度。作为市政协港澳委员,钟永喜希望通过亲身体会看到真相,了解上海是如何决策的。

参与其中才知道,很多有创造性的政策,是政府与大家一起搞出来的。”钟永喜谈到了调研,直言这是了解、学习、进步、纠错的有效途径,而其目的是“凝聚共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调研得出的不同建议摆在台面上,大家一起讨论其中的利与弊,找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这就是很多智慧汇聚起来的过程。”

钟永喜说,当港企在上海发展出现困难时,他会向政府了解‘卡’在哪里,是财政问题,是土地审批问题,还是准入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会问一些‘很笨’的问题,但或许会有些启发性。我想,不同专长、不同角度看问题是我们(港澳委员)的最大优势。”

这些年,上海日益关注优化营商环境。“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与企业有关,应该让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于是,钟永喜向市发改委介绍了香港的做法——香港成立方便营商咨询委员会,邀请商界、学者、专业人士及立法会议员参与其中,一起助力政府决策。

这一建议得到响应。不久后,上海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咨询会成立,依托咨询委员的专业水平和力量资源,加强政府与业界的互动合作,钟永喜成为其中委员之一。

“小孩子有时不懂事。我们不能他一犯错,就狠狠打屁股。”钟永喜倡议设立免罚清单,通过审慎包容的监管方式,打造亲商的营商环境2019年3月,上海发布全国首份跨领域轻微违法免罚清单,之后不断上新,越来越多企业从中受益,“企业会用脚投票的,他们不离开上海,就是对上海营商环境的最大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无论是香港贸发局内地总代表、市政协委员还是一名在内地生活的港人,钟永喜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两地合作,他也相信这种努力会有收获。这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