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德尔塔”来袭,努力做到“临阵不慌”
分享至:
 (2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8-11 08:00
摘要:上海需要交上的,是一份合乎城市特点、体现高效能治理水准的答卷。

 

“德尔塔”病毒来袭,对承担了相当比重入境航班任务的上海,这是疫情防控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8月2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再度进入紧张状态。而在当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两个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就提醒全市各方,“要把形势看得更严峻一些”

同时提出的要求,还有“把研判做得更到位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而在新增本土病例报告之后,一整套应急机制也的确迅即开始响应。

一夜之间,密接和密接的密接迅速得到排查并实施隔离;完成近6.5万人次的核酸采样;公布确认病例行踪、涉及区域和场所,同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完成消毒等处置,确定了中风险地区,并在一天后完成病毒基因测序……一系列举措,被评价为体现了上海抗疫的“速度与温度”。

对上海来说,展现这样的速度与温度,离不开必要和充分的准备。

7月下旬,国内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上海市委、市政府即在多个场合提醒各界要绷紧防控之弦,不断加固防线。

从7月22日召开的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到7月29日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到8月2日的专题调研,再到8月6日的又一次市委常委会会议,李强连续在多个场合提醒全市上下“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之心,始终恪尽防控之责”。

“‘防’要防得住、‘控’要控得牢”,8月6日,李强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这一要求时,曾提醒上海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更为主动,以更强的主动性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

而在新发本土病例之后,全市上下更要“进一步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只有保持枕戈待旦、毫不松懈的主动”,他说,“才能临阵不慌、临阵不乱,更加镇定从容地应对风险挑战”。

两周来的多个场合,这种意识上的主动性,都是得到最先强调的。缺了主动预判、主动防控的意识,具体的措施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而基于这样的意识,一些关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相似的提醒,亦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

7月22日,强调“坚决防止松、漏、慢,真正做到严、紧、实”;7月29日,强调“坚决杜绝侥幸麻痹”,各项工作要“突出一个‘严’字”;8月2日,强调的是“从快从早、抓紧抓实”;8月6日,则强调“从快从严从实、增强信心定力”

显然,“快”“严”“实”,构成了上海抗疫最为突出的要求。各项迅即展开的应急举措,亦是围绕这样的要求而展开。

从快,意味着“抢时间、抢速度,把风险控制在始发之初”,一旦问题发生,以最短的时间,同时也可能是最小的成本,予以控制,这是“四早”的核心要义。

从严,意味着严格查找隐患、封堵漏洞,尤其针对持续强调的六个关键点关节点,即“入城口、流动中、落脚点、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严格落实全覆盖、无遗漏的风险管控。

从实,则意味着对各项防控责任的压实落实,包括隔离点管理、防聚集、防院感等,“特别是要按规范操作,不能打折扣,不能搞形式主义”

三个关键字,无疑是构筑坚实防线的关键之举,亦体现上海开展疫情防控以来的一贯原则,即强调迅速、务实、精准,并在动态实践过程中不断查找短板、持续优化升级。

同时,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疫苗接种的情况下,今天的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机械化。

上海是超大城市,无论是从超大城市运转的客观实际,还是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长远目标看,均要求在此刻展现更为科学的防控手势,并更大程度调动各方合力,精准发力。

8月6日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李强特别提及了“四种力量”——更好彰显市民自律的力量、城市治理的力量、科技抗疫的力量、舆论引导的力量,共同构筑风险面前的屏障。

四种力量,涵盖“软”“硬”层面,是上海打好疫情防控战的关键所在,无疑也是当前尤其需要凝聚的力量所在。其透出的信号很明白:防控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大考,是一场系统、综合、全方位的大考,更是一场极其需要讲求方法、极其需要用科学精准来应答的大考。上海需要交上的,是一份合乎城市特点、体现高效能治理水准的答卷。

这张答卷,尤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以“市民自律”起头,就着重强调每一名社会成员在防控过程中体现的素养和责任。以“舆论引导”压轴,则重在凸显“安定人心”。而人心安定的最重要前提,正是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直击关切、打消疑虑、平复焦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提供“确定性”,进而带来希望。

而这种确定性,又不仅仅停留于口头,更需要付诸具体的行动。一方面,防控政策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动态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治理体系,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中的漏洞短板需要及时填补;承担重大责任和压力的基层一线,更应得到充分的赋能。这是“城市治理的力量”。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力量,更应被提到特殊重要位置。

在迎战疫情的过程中,科技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硬”的方面,能否研发出更具针对效力的疫苗、特效药,能否给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等,历来是各国合作与比拼的重头领域;“软”的方面,能否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疫情、构建体系、落实防控,亦直接关乎这场持久战的走势。

8月2日,李强赴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调研,与积极参与上海疫情防控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就明确表达上海对“科学抗疫”的明确态度。

以华山医院为主体建设的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李强表示,要立足专业优势,瞄准传染病防控重大战略需求,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并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加快构筑高水平的传染病防控科技“防火墙”。

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与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被同时提出,这是“防火墙”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

而在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设的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李强亦表示,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聚培养优秀人才,强化协同攻关与国际合作,从而“让科技利器更好赋能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上述要求,被概括为“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攻坚突破,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有力支撑疫情防控,以高效能公卫应急体系筑牢坚固防线”——三个“高”背后,道出的既是当前抗疫的要务,也是一座超大城市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某种程度上,能否主动、科学、精准地防控疫情,就关乎城市竞争力。这与城市面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亦有关联——强调防疫同时,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要求并未放松,城市有序运转更未被叫停。

特殊时刻,上海再度强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非但要“两手抓”,并且要“两手硬”,实现“两手赢”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陈正宝 赖鑫琳 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