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书记为何要新提出这个“结合”?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方刘 2021-08-11 06:21
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往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一般讲得比较多的是第一个“结合”。总书记此次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民接受、发展马克思主义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文化条件,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常把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共产党找到了,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邓小平曾把中国式的现代化比喻为“小康之家”,并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而“小康”这个概念就来源于《礼记·礼运》。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把“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百年的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不断创立或者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锤炼我们的意志,激励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一般不相信什么外在力量,而是相信自身努力。针对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内部分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毛泽东在1930年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主张,“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最终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独立自主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僵化的情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也总结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独特的经验智慧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优秀的思想和宝贵的精神,而且积淀了处理问题的独特的经验智慧,不仅能够激励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能启发我们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九次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总结出九条“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也提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历史思维。而历史思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思想方法。“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比丰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积淀了历史思维,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总是通过不断回顾历史,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汲取创新的精神力量。

为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把坚持“一国”原则与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智慧。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重要命题,并且解释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金木水火土”是天地间五种性质不同却又密切联系的物质,在中国古代称之为“五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其中相生的内涵之一就是和合五种物质而创生万物。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把“和”作为原则,把“不同”作为方法,体现在国家统一方面就是把“统一”作为原则,把“不同”作为方法。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下一统”,但是这种一统也是“多元一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

一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强大的精神动力、独特的经验智慧,从而源源不断地在思想资源、精神动力、经验智慧三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需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因此体现出越来越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无疑极大地坚定了“四个自信”。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所激活,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