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历时8年,这个青年理论征文活动为何越办越好?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阮凯 2021-08-10 06:21
摘要:自2014年举办首届以来,这个理论征文活动在上海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

日前,《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召开。自2014年举办首届以来,这个理论征文活动在上海乃至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已经在青年学人心目中成功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经过8年的持续培育,大多数获奖者目前已经成长为各高校的骨干。

长期以来,扶持青年学人一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除了经费不足等原因,不少期刊的一个主要顾虑就在于,长期刊发青年学人的文章,可能会导致期刊短期内影响因子下降,文章转载量下降,从而影响期刊“排名”。那么,《探索与争鸣》为何愿意做这件事?在实践中又获得哪些经验和启示呢?

“与青年学人共成长”

创刊于1985年的《探索与争鸣》,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一本以“学术争鸣”和关注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思想学术期刊。自创刊起,《探索与争鸣》就坚持把“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一贯重视团结、支持青年学人。

自2014年起举办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面向全国青年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征稿。谈及举办这一征文活动的初衷,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表示,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年学者立体、深度、全面认识和阐释中国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一定给刊物带来明显效益,但从长期来看,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可以给青年学人提供更多成长空间,有助于构建学术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除了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还推出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等形成“组合拳”,做大做强平台支撑。事实上,对青年学人的扶持也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反哺了学术刊物本身。《探索与争鸣》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指数方面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第三,并进入世界学术影响力Q1区,真正实现了“与青年学人共成长”。

当代青年学人的治学研究特征

通过征文活动等一系列支持计划,从中可以发现当代青年学人的治学研究特征。

(一)在治学态度上,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主动回应时代关切。问题意识,已成为当代青年学人治学的重要起点。“不再只顾着介绍现象和理论,而是有了核心的问题,再去写文章”,一位征文获奖者如是说。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阐释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当代青年学人怀抱问题意识,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在治学方法上,将知识学习与田野调研相结合。当代青年学人并不满足于获取书本知识,写论文时也不愿意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他们更愿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中实际看到、感受到的经验统合起来,使自己的研究有血有肉、有理论概括更有现实关切。如征文获奖者东北师范大学李涛博士,为了更深入地发现乡村教育中的问题,在西部乡村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三)在治学资源上,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解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迪。不少青年学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思想资源,有助于以更长远的历史眼光认识中国社会,有助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创新,更有助于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践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主力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需要青年学人的广泛参与。而从历年征文等支持计划中,人们也惊喜地发现,青年学人正成为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主力军。

第一,打破学科藩篱,回应时代问题。青年学人敢于打破学科藩篱,善于捕捉新出现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学习利用各学科的学术资源去解决问题。受到“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资助的施展教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任何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为了回应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想出来的解决办法被体系化、系统化,就成为一个理论,甚至成为一个学科。”学科并非是永恒的、固定的,是学术发展的果而非因,因此回应时代的大问题成为青年学人做学问的核心目标。

第二,积极探索新领域,努力开拓新话题。中国学术体系创新离不开对新问题的研究,而青年学人天生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更为敏感,由此成为中国学术研究队伍中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话题的先行军。仅以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论文为例,青年学人偏好的话题,主要包括大数据、社交软件、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电子游戏、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等。他们善于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并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既重视国际学术前沿发展,也关注中国历史文化。当代青年学人一方面都较为重视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都不满足于复述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实践自觉地扬弃西方学术话语及其研究范式,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很多征文既运用了一些经典西方理论,同时也试图凝练自己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构想自己的理论框架。不少征文不再局限于学科内部的专业问题,而是更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创新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不少青年学者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