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四个意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轩传树 2021-08-19 06:26
摘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才能做出好学问。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社科工作者的重要地位给予了肯定和褒扬,也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及其未来创新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动员令。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增强自觉意识,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

使命意识: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过去的一百年,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上下求索,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大目标而接续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为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而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启蒙、整合和引领作用的一百年。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历史也表明,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同轨迹,同命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宏大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和丰富的发展经验,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征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类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无论是总结成功经验还是回应现实问题,我们现在都到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候,到了“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候。在当前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我们的使命就是,总结经验,尤其是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揭示规律性,说好中国故事;我们的担当就是直面新问题,尤其是直面当前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创设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贡献中国智慧。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大学问,才能做出可以阐释好、总结好、宣传好我们的新型现代化和新文明样式的大学问。

创新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必然“立足中国实际”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解决重大问题,必然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这里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不仅指时代发展提出的课题、世界变局提出的课题,而且是指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的课题。这里的“立足中国实际”,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要立足我们走过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又要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还要着眼未来,引领时代发展。就历史而言,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什么能走过光辉历程、创造伟大奇迹,这是一大问题;就现实而言,当前我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哪些是我们特有的,哪些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普遍存在的,这又是一大问题;就未来而言,如何破解现实社会主义在现代化主题中话语缺失的困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统一,这更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关注并问答的核心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如果离开了中国当前的具体现实,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管什么学科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清醒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有可能成为社科人的自娱自乐,甚至是为稻粱谋的无病呻吟。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做出真学问,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政治意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就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是有价值属性的科学。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一区别还在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因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政治意识。

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才能做出好学问,才能在时代风云变幻、世界变局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更加自觉地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再出发,在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

共同体意识:回答好时代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学科门类有很多种,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学科规范、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不同学科也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热爱自己的学科,重视自己的研究领域。但是,如果认为只有自己的学科才配得上“科学”,而鄙视其他学科,认为只有自己研究的领域才是真学问,关起门来成一统,占据山头称大王,就不应该了。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所有社科人的共同事业,应该倡导跨学科跨地域跨年龄段、不带标签的学术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展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要在坚守政治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学理,尊重青年,尊重创新,“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

事实证明,什么时候“双百”方针坚持得好,什么时候哲学社会科学就繁荣发展。新时代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离不开“双百”方针;新时代的战略任务是五大建设,搞好建设也离不开百家争鸣;新时代的趋势是文化的多样性,把握多样性也离不开百家争鸣;新时代的生命是创新,创新更离不开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一个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学术共同体之中,倡导百家争鸣,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