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这个根基至关重要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庆云 2021-08-09 06:2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精神或国家气质,最能体现这个国家或民族深厚悠久的文化心理积淀,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构筑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近年来中华文化热的兴起,呼应了对中国精神的呼唤和渴望,也顺应了当前必须大力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迫切现实需求。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这种民族精神深深积淀在中国社会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文化崇尚的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仁爱胸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等,构筑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大多数中国人愿意服从权威,愿意服从国家调度,愿意以牺牲个人自由来换取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这在一个社会出现公共危机的时候尤其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抗疫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宝贵成绩,正是基于中国精神所蕴含的赤诚奉献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勇于面对的坚定信心,排山倒海、决战决胜的壮士情怀,勇于斗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定力,军令如山、军纪如铁的纪律观念等,展现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有力地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优越性保障了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常态,并能保障出现社会危机后的有效处理和化解。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指引,更是深刻地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力量。

中华文化凸显了中国气质和中国品格

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观点。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则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及至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数千年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内化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经过代代相传,融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百年大党的执政理念,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的重要特质。

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强调“人民至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显著优势,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利益被放在首位。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正是这种主心骨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这种亲近关系就是协调合作和互相理解信任的关系。中国人民将党和政府视为“家”的一部分,相信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是“大”家,个体的家是“小”家。这与西方社会民众经常质疑政府的传统极其不同。这种独特的中国气质和品格,保证了政府和人民在应对社会危机时彼此能步调一致。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为政策执行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在面临各种危机事件时,这种步调一致常常能产生巨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使危机得到快速、有效缓解或化解。在抗疫和抗洪中取得的成绩,便是很好的例证。这种独特的中国气质和品格同样印证和凸显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繁荣发展而生生不息,始终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关联,互为支撑,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进步提供文化资源和养分。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华文化是中国话语的珍贵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厚重的文化支撑,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动员和感召效应。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近代以来,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实质性地保护了民族的自立,维护了民族的团结,释放了民族的力量,从而真正保护了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向世界各民族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而寻找到的一条既适合中国实际又体现现代化要求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性产物,是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性贡献。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当前,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回应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建设,发扬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深刻地、生动地凸显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从而为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文化说服力和助推力。正如同发展是硬道理一样,我们也可以说,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国精神,也是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硬道理。

大力打造中国精神,并向国际社会推介

近年来,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一直备受关注。中国经济体量的巨大增长、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并没有有效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相反,“中国威胁论”“锐实力”等论调一度主导了国际舆论。反思这些声音的背后,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心情与心态。

笔者近期在美国高校访学,通过对美国的一些学者和普通民众的访谈,感觉他们对中国崛起存在质疑、担忧。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世界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的国家精神,不知道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再加上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更是加深了这种氛围,加深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不解甚至是误解。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只基于中国发展的表象,由于被早已建立起来的强大的西方政治理论话语所绑架,常常出现“傲慢与偏见”。因此,大力打造中国精神,并向国际社会推介,使中国精神被国际社会了解并认同,是有效提升当前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打破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瓶颈的手段。因为,一个国家话语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最终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更多地是由这个国家的内在国家精神或国家气质是否被国际社会接受或认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或认同决定的。在这方面,中华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也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和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加速推动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走势深刻变化,国际舆论场上的斗争形势也因此更加复杂。这既给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带来了挑战,也给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既是塑造我们党和国家良好形象、占领国际舆论斗争制高点的战略需要,也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迫切现实需求。每一个理论工作者都应将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当作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任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