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究竟“新”在哪里?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石建勋 2021-08-06 06:3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和超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特征和规律,对于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国家现代化一词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尚无统一和准确定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观来理解国家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一、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追求先进、追求领先而不落后的动态历史进程;

二、国家现代化是个整体和系统概念,既包括物质现代化,也包括精神、制度、人和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三、国家现代化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既是同特定国家的过去比,更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文明而言的国家发展水平和现实状态;

四、现代化通常是一个国家选择、追求的方向和目标,选择和追求的原则就是先进性或具有领先地位,涉及一个国家的所有方面;

五、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包括学习、借鉴、模仿、赶超、改良、改革、革命、建设和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阶段、分步骤达到现代化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现代化探索是由于被侵略而被动开始的,几乎与中国近代化同步进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现代化探索失败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自觉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独立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历经百年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现代化演进中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以先进思想和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当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避免了亡国和分裂,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伟业。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现代化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国家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和根本原则。

第二,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是顺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没有政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党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思想理论的现代化,党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领导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党治国理政和领导中国现代化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能够取得任何其他力量无可比拟的辉煌领导成就,原因就在于不断推进党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勇于自我革命,这是党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党长盛不衰并且具有坚强领导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执政后的各种风险考验,能够领导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敢于直面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民间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动国家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自上而下地推动国家现代化。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有机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融入世界现代化浪潮。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党和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历经艰难曲折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性道路。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古今中外,各派政党与团体都标榜自己是民意的代表者,有的甚至祭出各式各样的“人民大旗”。然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代表人民、依靠人民、组织人民创造伟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规律,那就是: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历尽苦难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聚起人民的创造伟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由此被深刻改写,人类历史上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崭新而又恢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奇迹在中国诞生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第五,不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持续做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方法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国家现代化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动态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既重视现代化的普遍性,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重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不断探索并遵循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战略引领,即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路线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现代化,再到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从“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布局不断丰富、优化和升级。所有对现代化规律的探索和制定的战略规划,都着眼于解决好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从而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发展道路,这是党领导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执政规律和方法论。

第六,坚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回顾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中国的世界化,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需要中国积极推动,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经验和原则。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以往更加复杂严峻,要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好两个大局,更好地把国家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的关系,妥善处理自强自立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妥善处理发挥自身优势与利用外部资源的关系,妥善处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关系,妥善处理办好自己事情与履行国际责任的关系,妥善处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争取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共识和一致目标。先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路径,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市场和社会,同时辅以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而后发国家则更多采取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观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世界现代化几百年之后被动开始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后发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和超越性,落后国家的现代化不一定都是“全盘西化”,走适合自身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赶上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可能的。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分析,我们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国家现代化动态过程,不宜将中国现代化经验定格为标准的模式,加以固化并推广。这是因为,现代化没有止境:一方面,国家现代化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国际长跑竞赛,不同国家之间的现代化竞争、博弈和斗争时刻存在,不进则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仍然充满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保持战略信心、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推向新高度。这些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