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再战疫情,一起展现更高超的“防守艺术”
分享至:
 (159)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8-04 06:03
摘要:绝不能松懈放任、不以为然,也绝不能谈“疫”色变、反应过激。

时隔7个多月,上海再度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全国多地出现散发疫情的当下,这个“1”令人关切,乃至重新紧绷神经,却也不必过于意外,更不必恐慌。

新冠疫情持续至今,病毒还曾几经变异,“大考”的场景几经转换,风险则从未降到过“0”。而一座具有成熟治理能力的城市,理应时刻保持对风险的警惕、对责任的警醒,并有充分的底气和能力,随时应对突然出现的挑战。

这种底气和能力,来自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意识,来自不断夯实的防控体系,以及由此织就的防控网。此前几轮抗疫经历一再表明,只要机制奏效、措施得当、落实得力,疫情本身并不可怕;但若任何一个环节有松懈漏洞,风险就可能趁虚而入。

而织密防控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考验科学、精准的过程——去年抗疫初期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16字方针,放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仍值得各方反复琢磨、认真落实。

市委书记李强2日在调研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时就指出,当下“要把形势看得更严峻一些,把研判做得更到位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此前面对历次考验时,市领导也曾多次强调,上海应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定力”“快速锁定、精准管控的能力”,也应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问题,“确保把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在始发状态”。

无疑,充分预估、早作准备、严谨务实、精准细致,正是筑起坚实防线的关键所在。无论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还是对生活工作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这考验着一种“防守的艺术”。

上海是超大城市、口岸城市,也是流量城市,防疫压力始终居高不下。而比之早期最为特殊的时期,今天的经济社会运行已在相当程度上接近正轨,并努力摸索、适应一种同病毒共存的新的常态。此时面对疫情,绝不能松懈放任、不以为然,也绝不能谈“疫”色变、反应过激。应有的态度,正是在“严”和“实”上下足功夫,在“科学”“精准”上做足文章,把有形和无形的防疫网络扎得更密实。

更严、更实、更科学、更精准,构成的是一个整体。脱离科学研判的简单严管、无限扩大,是不可持续的;缺乏谨慎之心、警醒之心、敬畏之心,则是难以封堵所有漏洞,更不可能做到精细的。疫情面前,最高超的防守者,会基于对疫情走势与特点的科学判断作出准确决策,当断则断、当快则快,且充分考量影响、成本,力求在防控与发展上找到平衡。

这也正如张文宏医生在3日上午的发布会上所说的,“筛查要广、反应速度要快,这样就有可能把疫情控制在早期阶段,达到在最早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解决最关键的问题,然后让大部分的市民过上正常的生活”——用局部的应急和暂停,推动全局更稳定、更安全、更有序,这是防疫工作重要的遵循,也是治理的智慧所在。

同时,既有的措施和机制,也要因应现实需求不断优化调整、精益求精。而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必须持续紧盯,让“闭环”更严密;发热门诊、哨点诊室的预警监测能力要持续提升,力求做到“哨点敏锐发现、检测一锤定音、流调快速精准追踪”;口岸、医疗机构、社区等亦要扎牢各自防线……每一道小防线,都构成了整座城市的大防线。

而每一个普通人,同样是这道防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防守艺术”,同样要追求严、实、科学与竞争的统一——全社会的“大概率思维”,来自全民的“大概率思维”;城市治理中的科学素养,也最终落到每个人的科学精神。

1月的疫情期间,张文宏曾用一句“我快速、你快速”,形容公卫体系、应急体系同普通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今天依然需要“我快速、你快速”,也需要“我严格、你严格”“我科学、你科学”……既郑重其事,又不过度紧张,这是当下你我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自然包含着暂时减少流动和聚集、自觉加强健康防护,时刻牢记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对一个健康意识强的社会而言,这些都是化在日常行动中的自觉。有这样的自觉,我们完全可以有充分的信心,应对好考验、守护好家园。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