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仲富兰:从“文化三地”看城市软实力建设
分享至:
 (3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仲富兰 2021-08-01 11:09
摘要: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关键是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城市软实力特质。

【编者按】今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则让城市伟大。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以上海的四川北路为样本,就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和提升路径等发表了看法。以下是他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纪念建党百年讲坛的演讲


今年6月22日,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市委全会的高规格专门通过一份文件,把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上议事日程,充分体现了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视察虹口区时,曾经做过一个深刻的理论概括,提出上海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简称“文化三地”)。今天,重温这个理论概括,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城市软实力以及探索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软实力为何重要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出竞争态势的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各种要素在加速流动,城市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综合实力由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构成,而城市作为文化经济最活跃的空间,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越来越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1990年,一个叫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美国教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此后他又几经补充和丰富。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当然,他主要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论述这一概念的。此后,“软实力”概念被广泛采用,内涵也逐步丰富。

什么是城市软实力?简单说来,就是一座城市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体而言,城市软实力实际上是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包容力、传承力、创造力、转换力以及对外交往中产生的辐射力。

一座伟大的城市,它所形成的竞争能力,不完全在于它的GDP,也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或者它已经拥有了多少资源,而是在于这座城市的包容力,它有没有海纳百川的能力,能不能吸纳、汇聚和拥有全国乃至全球第一流的高素质资源,包括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种包容力是建立在它的传承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包容的基因,停留在社会学上讲的传统“熟人社会”,包袱沉重,那就难以有远大前程和作为。近代以来,上海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交汇点,各地移民组成的大熔炉,公众智慧和力量的集聚地,而这些要素特点恰恰就是构成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所在。

“文化三地”与上海文化基因

了解了城市软实力,再来看看“文化三地”。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位于虹口区的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参观时,做出了这样的理论概括:“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而此前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他在原有基础上,完整概括了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虽然“文化三地”是对虹口说的,但也完全适用于整个上海。

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尽管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滨海的县城,明清时代,甚至连府城也不是,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它长期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即便是中国尚处于“风雨如磐”的年代,上海在东亚地区也是“一枝独秀”。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就比肩东京,比香港更具开阔的视野和雄风,以致那个年代的人们称上海是“东方巴黎”。但是,上海并不是西方城市的翻版,在其骨子里奔腾的是红色基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为新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最早的火种,积累了最初的能量;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上海人民当仁不让地扛起了新生共和国的工业中心的重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冲锋在前,挺立潮头,扮演着排头兵和先行者的角色。

为什么是上海?原因有许多,但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城市软实力,具体体现为独有的城市精神品格。“文化三地”的理论概括虽然是在2007年提出的,当时上海还没有正式提出城市软实力的概念,但是“文化三地”的内涵与城市软实力却是一脉相承。

首先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吸纳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融合近代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等独特个性的文化流派。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之源,也是孕育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基础土壤。“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也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的优势与特质。

再来看先进文化的策源地,这是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谈的。红色文化诞生于海派文化赖以生成的多元格局中。有学者这样概括: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西方的新思潮、新学术、新文化最早在上海登陆,并借助上海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组织能力、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融汇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这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红色文化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最后来看文化名人的集聚地,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谈的。城市的核心是人,一座城市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吸引各种人才。文化名人对于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离不开文艺名家群星荟萃,文化潮流引领风尚离不开历史文脉延续传承。这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文化三地”的理论概括明确指出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而文化也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根基。文化是反映城市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上海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果没有文化这一核心资源,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

“乃武乃文”的四川北路

上面讲了那么多,也许有人要问,“文化三地”仅仅停留在理论概括吗?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以四川北路为样本作些分析。为什么要选择四川北路?因为这条马路充分体现了“文化三地”的内涵。

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具有百年历史的马路之一。1877年,当时的上海租界当局自里摆渡桥(也称“里白渡桥”,今四川路桥)北堍筑路至天潼路,人们习惯称之为“里白渡桥北”。1904年,租界当局非法越老靶子路(今武进路)继续向北延伸筑路至宝山金家厍一带(今鲁迅公园),成为南北贯通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马路因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遂名为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

北四川路沿街商业发达,有丽昌照相馆、广茂香烤鸭店、利男居茶食店、新大北茶食店、香港理发店、五洲大药房、新亚酒店、正广和洋行、复兴皮鞋店、保和堂国药店、同源泰南货店、协丰昶绸布洋货号、德昌西服店、合兴五金店等。马路北段,先后开设福兴、日宫等戏院、电影院和多家歌舞厅。有粤式、日式、欧式菜馆,茶楼、浴室、美容院、按摩院星罗棋布,交杂其间。“不中不西”“羊城风味”“吃玩中心”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四川路的市场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不少老上海人至今还对这句顺口溜记忆犹新。当时上海三条最著名的商业街——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只有四川北路散发着老上海浓郁的市井气息。而且这条马路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中西医院、中小学校、银行邮局、服装百货、饭店酒家、茶馆浴室等应有尽有,且价廉物美,惠而不费,尽管有点喧嚣嘈杂,但人气很旺,有典型的上海城市生活景观。

然而这些还不是四川北路的根本价值,它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这里文化名人荟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联文化就诞生于此,“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会落户此地已有百年。我常常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来形容四川北路。

先说“文”。1930年3月2日,鲁迅先生由冯雪峰、柔石陪同,来到四川北路多伦路(当时叫窦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诞生。自此,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新篇章。

再说“武”。111年前诞生的中国精武体操会,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前身,由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荪等人和爱国武术名家霍元甲共同创建,是我国近代民间体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个民间体育组织。1922年,精武会主事者在四川北路横浜桥福德里觅得一块空地,建造精武中央大会堂,1923年7月迁入办公(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所在地)。经过百年发展,精武文化和精武精神深入人心,目前已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精武会组织,2014年,“精武武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一个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组织,一个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体育武术总会,相距不远,都在四川北路上,真是应了《尚书》里那句古语:“乃武乃文,惟精惟一。”回望百年历史,这里有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等一批左翼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也有一批投身革命的爱国人士在抗日救亡时发出的正义声音。这一切,正是上海人民富有不屈不挠斗争传统的象征,至今令人心怀敬意。

探索更富创意的文化“打开方式”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关键是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城市软实力特质。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的高辨识度和高认同感。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能不同领域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我在这里仍然以四川北路为例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一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并将之作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行研究和设计。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涵盖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商业规划,与金融、生活消费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加强各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加上海城市流动性,促进城市文化多元融合,增强城市文化的包容力、传承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左联”还是“精武会”,都是四川北路这条马路的文化灵魂之所在,需要精心规划,将它的“文”“武”价值的原真性保护好,既开发适度,又可持续发展。

二是按照城市文化遗产的内在发展规律,探求文化遗产的更新与发展。《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动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让人们更好感受‘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的独特气质。”历史遗存,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川北路上的横浜桥,取自于俞泾浦附近的横浜路。最早的横浜桥,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木桥,1951年换成了混凝土桥。1937年日寇占领上海,著名的“八一三”事变就是从这里打响的。20世纪20年代,精武体育会在上海分别设立了总会和两个分会,而中央大会堂就设在横浜桥的福德里内——后来,这里成为上海精武会的总部所在地。横浜桥下的俞泾浦潮涨潮落,见证着岁月的轮替,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能不能通过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这座桥讲述精彩的“精武”故事乃至上海故事?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的。

当然,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 也要依赖于先进的传播手段,也就是俗话说的“会唱歌的鸟儿有食吃”。要将上海的优质文化资源乃至城市主题文化品牌进行国际传播,在全球不同城市间进行扩散与传递、交汇与碰撞、交流与融合,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多元。通过传播与辐射,就如同一百年前上海精武文化品牌“五特使下南洋”所做的国际化努力那样,让上海文化不断增强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具有国际的传播力。

城市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犹如一体两翼,软实力跟不上,硬实力再光鲜也是徒有其表。21世纪将是城市软实力发挥影响的时代。软实力里包含着一座城市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意识、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通过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可以进一步为上海城市发展赋能,激活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


【思想者小传】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上海小史》、《上海六千年》(三卷本)、《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服饰、饮食、民居》(四卷本)等多部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本报摄影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