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习近平用典·诸子篇① | 为政以德与仁之以德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博 2021-08-22 16:38
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之江新语·多读书 修政德》)。早在先秦时期,读书、修身、立德就是儒家,特别是孔子、《论语》所着力强调的,更是在战国中晚期的楚系简牍中被成体系地阐述与发扬。

战国儒家提倡的“君子”修己的具体方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读书”“修身”“立德”。《季庚子问于孔子》里就记述了孔子有关“六艺”典籍对君子立德修身重要价值的论述。孔子提到,“书”是“著君子之德”,“诗”是“志君子之志”,而礼仪则可以“谨君子之行”。对于传统礼教的推崇,透过传统典籍、教化的学习,可以使人彰显德行、砥砺志向、行为得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读书修身、从政以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之江新语·多读书 修政德》)。

《季庚子问于孔子》中,孔子强调君子在民之上、执民之中,施教于百姓,所以“君子玉其言而诚其行,敬成其德以临民,民望其道而服焉,此之谓仁之以德”。孔子将“仁”与“德”联系起来,“仁之以德”成为主旨,既强调为政者内在修养,又要求将此种修养体现在实际政治运作之中。《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诸!”相对于“治国”来说,“君子”是理想政治的基石,通过“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三个阶段达到国治的目的,即君子必须通过修养德行以“安百姓”,更应注重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民众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行为上的良好示范。

《从政》也说,毋占民敛,则同;不敷法盈恶,则民不怨。是说若能以德惠施于民众,则民众必会受其感化,如此,推动政策就较无阻力,即“兴邦家,治正教,从命则政不劳”。“毋占民敛”的意思是不要收取过多的税收,这样民众与为政者才能“同心”。“敷法盈恶”意为广设各种法令,使民众常陷于犯罪危机之中。《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强调施政贵在以德化民,用刑法则为不得已之手段。《缁衣》也说民众有“劝心”和“免心”,“劝心”指劝善之心,“免心”指逃避刑罚之心。前者建立于民众对为政者的认同;后者则缘于民众对为政者的屈服。为政者若以德、礼来教化民众,则民众即有追求良善之心;反之,若为政者以政、刑来约束民众,则民众仅存免于刑罚之心。

《季庚子问于孔子》中季庚子引述的观点,意在执政者必须以威势强权统治民众,孔子则引用臧文仲的言论说明使用强硬态度与严刑峻法施政的不良效果。比较二者对大罪、中罪、小罪的处理方式,可以发现,孔子以“宽厚”作为施政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民众感受到的是执政者对其压迫,就容易生起反抗心,而引起国家动乱;反之,民众如果能够感受到执政者的诚意,就愿意与执政者配合,从而有助于政策的推动。这种施政态度,即立足于“修身立德”的原则之上,体现出为政方法中“德教为主、刑政为辅”的基本态度。

刑之所以作为治理的次要手段,并非刑不重要,而由于刑的价值并非民众可以直接理解或践行,所以《为政》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德教为主”,即以德治的方式教化民众。《仲弓》中“导民兴德”的方法之一即“德教不倦”。至于具体如何教化,除了要求执政者以正确的态度施政,还透过“亲贤举能”“以身作则”等立德修身的方式影响民众。执政者必须亲近贤人而疏远不肖之人,就会出现“仁援仁而进之,不仁人弗得进矣”的良好政治局面。“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诸?”不用担心如何寻求贤才的问题,只需举自己所知即可,只要贤才能够受到重用,他人自然会推荐。“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如果推选任用品行作风不正的人,置于贤明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信服。而推选任用贤明正直的人,将其置于品行作风不正的人之上,不仅会使民众信服,还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缁衣》中还提到“以言导民”的观念。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之江新语 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执政者为民众的表率,应通过自身行为将良好的德行表现出来,如此民众才有仿效的标准。《缁衣》强调要以“言说”作为行为的引导。“君子导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执政者可以通过对民众“言说”的引导,进而影响民众的行为,这要求为政者必须自己先做到“壅戒先匿”。

在战国中晚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君子立德修身思想的逻辑。通过对个体成为“君子”的修身途径和“君子”修己,构筑政治思想的个体基石,进而为家族乃至理想社会构筑完美人格。对君子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为政者德行的要求也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包括仁以德之、刑德并举等具体的政策内容,“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通过这些层面的论述,得以依次呈现。这也使我们对“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这一科学论述的认识,增添了思想和历史的注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