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一见熟人就假装看手机,线上话痨线下无言……年轻人为啥有“社交恐惧”
分享至:
 (1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21-07-07 09:39
摘要:人与人之间,理解万岁。

当你进入一大群人的社交场合,你会心跳加速、不知所措,还是侃侃而谈?

最近一档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展示了一场触手可及的“社交乌托邦”。15位明星,在北京郊外的一处村庄,日夜共处21天,集体设计美好的乡村生活。

他们之间并不熟,年轻人居多。有意思的是,看到这场大型社交会时一些年轻人的尴尬状态时,网友们纷纷在弹幕上打出“像极了社交时的我”“社恐来报到”。


当你在电梯里遇到不熟的人时,会低头假装刷手机吗?
工作应酬时,是否无法鼓起勇气在酒桌上敬酒,要不停地做心理建设?
周末有约会,想起来又觉得尴尬,出门前想反悔了?
……

如果这几条都中了,年轻人就会戴上一顶“社恐”的帽子。社恐,或许是自嘲或戏谑的玩笑,但也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社交焦虑。回避或抗拒社交活动,程度或轻或重。

年轻人口中的“社恐”究竟是怎么回事?慢慢和这届年轻人聊了聊,听听他们怎么说。

2021/7/7/d64ec43a226c40f9a31843d05e163c36.jpg

@小鹿

成为众人焦点就心跳加速

我很害怕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众人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自己得到过度的关注,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社交焦虑?

读高中时,我们教室经常锁后门、开前门,记得有次还没打上课铃,全班同学已端坐在桌前,我从教室外朝内看,黑压压一片人坐满了,顿时头皮发麻,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踏进教室的,只感觉大家“齐刷刷”盯着我。当坐到自己座位时,那颗“扑通扑通”跳着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长大以后,参加同学或朋友聚会,喜欢默默坐在角落里,这样感觉更安全。我也从来不会发起什么议题,让大家都来听我说。其实特别羡慕聚会时能侃侃而谈的人,可以和大家分享各种趣事,很会调节氛围让大家开心不已,受人欢迎。

长大后一次过生日的经历,对许多人来说非常正常,但对我来说就是“社恐”经历。有一年过生日,我和几个大学同学在餐厅吃饭,大家拿出了为我准备的生日蛋糕,点燃蜡烛,齐声为我唱着生日歌。结果,餐厅里的服务员看到了,纷纷聚过来,一起拍手为我合唱生日歌。当时,他们的热情让我顿感不适,手心开始出汗。我知道他们是好心,但是自己好像不知所措,无法坦然接受这种大张旗鼓的祝福。因为一旦这样,我就成了全餐厅的焦点,这会让我的心跳速度直线飙升。


@吴童鞋

和人说话不能双眼直视对方

说起来尴尬,大学读了4年,连同班同学都没认全。我和别人说话,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本来和人交谈,要看着对方以示尊重,但是自己克服不了,每次看着对方就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也快10年了,可在上下班路上,看见认识的人会立刻绕路避开,实在避不开就低头玩手机,这样可以避免打招呼等尴尬场面。和客户联系,打电话之前,我也要心理建设一番,把要说的话想一遍,以免真的打电话时冷场,不知从何说起。


@雪一直下

外在“扑克脸”,内心是“戏精”

在社交场合,我是属于沉默的一类人,但是内心却是相当澎湃。 

比如说,和同事在电梯里相遇,我的内心便会上演几万字的小剧场:“我要不要打招呼”“我觉得应该打个招呼吧,如果不打招呼会显得很冷漠”“但是同事已经进来半天了,再突然打招呼会不会显得很奇怪”“算了,还是打个招呼吧”内心戏还没结束,电梯已经到楼层,最后当然是没有打招呼,此时内心戏又升起:“完了,同事一定认为我没礼貌。”

朋友说,很多社恐外在虽是“扑克脸”,但内在全是“影帝影后”,内心戏十足,是自己内心的“戏精”。

再说个同样“社恐”朋友的事。她小时候所在城市的公交车并不是每一站都停,如果你要下车,必须在快到站时向司机喊出“这里有人要下车”,司机才会停站。而我的朋友因为无法在其他乘客面前隔着车厢向司机喊话,只能悲剧地一路坐到终点站……


@谭一谭

线上是话痨,线下是社恐

我们“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不知是从小就习惯了互联网交流,还是性格造就的,我非常喜欢线上交流,总能侃侃而谈。不管是和朋友,还是陌生网友,还能展露自己的小风趣。可是一到线下,我就变成“死猪一头”,不仅不再风趣,讲话也变得结结巴巴。

我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目前工作也是“能线上联系,绝不线下”,这个线下还包括“打电话”。谈工作我基本都是微信打字比较多,这样人也自在。但是有许多人就爱打电话联系,接电话时我的智商直线下降。所以工作过程中,却怕被人直接cue电话,特别是讲重要的事时,我百分百卡壳。对于“社恐”来说,这太难了。

哎,谁让我们线上是话痨,线下是社恐呢。

2021/7/7/257d9edbfdca4fc48e002e482c4676e8.jpg

一个结尾


不可否认,是否能享受社交,和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重要关联。相对外向的朋友,会比内向的人更习惯社交场面。

慢慢认为,性格特质不是产生社恐的主因。对社交比较焦虑的年轻人,主要是受自己的惯性模式困扰,对自我容易否定、以及不自信而造成的。担心社交中表现不佳,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些都是产生社恐的原因。网络上更自如,是因为紧张的情绪、不自然的肢体动作、语言的卡壳等都可以潜伏起来,不被人发现。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过,人生一切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上,我们总要与他人打交道。打破社恐的怪圈,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走出社恐的第一步,最终仍然是要回归到现实社交的。

社恐们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可是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做个不完美的人,挺好。

再说,每个人进入社会后,都会主动或被动进入多个“社交圈”。比如参加工作、进入婚姻、生儿育女等,又要和更多的人有连接、打交道,这些经历都是让你卸下社恐标签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有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等到长大了,熬成了中年人,社恐?不存在的。

如果将社恐当成一个标签,有真社恐,那么也有伪社恐。也有许多年轻人嘴上说自己是社恐,其实没那么抗拒社交,只是成长环境下造就了与父辈不一样的“社交性格”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与热情洋溢的50后、60后父辈相比,80后、90后们更加淡定了。父辈们热爱群居,喜欢热闹,喜怒形于色;可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们却没那么热衷大团体活动,甚至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父辈们轻而易举就能发表一场演说,青年们却更爱在线上打“哈哈哈哈哈”“马克”“yyds”。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性格”。父辈们都是大厂年代、大院时代走过来的人,上班在一起,下班成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哪都是光荣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是浸泡在社交环境下的一代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90后、00后们不再和父母一样,有天然的群居环境,而是在各自的小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他们的性格更爱独处,或拥有小范围的朋友圈,有自己的爱好。合群不再是他们对自己社交的评价标准,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对伪社恐们来说,贴个标签,开个玩笑,无伤大雅。人与人之间,理解万岁。

(题图为《五十公里桃花坞》剧照;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