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花4年时间作历史考证、一砖一瓦都有讲究……《1921》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分享至:
 (1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2021-07-05 20:02
摘要:电影《1921》拍摄背后的故事。

7月1日起,献礼2021年建党百年的电影《1921》正式上映,影片围绕1921年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在上海开天辟地的创举展开,讲述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社会焕然一新的故事。电影上映4天,票房已破3亿。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还原历史细节,《1921》导演组和艺术组花了近4年时间进行历史考证。布景前,制作组和导演组就影片的“时代感”和“氛围感”多次探讨,大到一大会址建筑的样式和周边环境、小到一块砖的颜色深浅、会场记录的字体,都有出处。今天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行的银星光影沙龙上,上影集团美术指导吴嘉葵分享了《1921》拍摄背后的故事。

“整部影片中,除了对大历史的了解,也有对小细节的把握。” 吴嘉葵开门见山。他说,影片开拍前,剧组查阅了许多资料、请教了许多党史专家,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上,剧组也一丝不苟。

“为了复原中共一大会址建筑,我们去实地进行了测绘,然后按照长、宽、高一比一的比例,精准复原了建筑。”吴嘉葵说,剧组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了解当时的周边环境。“早年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建筑周边环境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但文字性的描述很多,我们就根据文字资料尽量还原建筑所处的环境,把房子造出来。”

原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讲述中国红色电影孕育和萌发的过程

房子建好了,但新造的建筑该如何呈现出1921年时的 “历史感”?剧组想了许多“做旧”的办法,用红砖还是青砖、每块砖的颜色深浅都一一斟酌,尽量实现中共一大会址的“复刻”。

布景环节上另一个考验剧组的问题,是现存的中共一大会址内更多是纪念性质的展陈,生活化的布置比较少。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场会议的场地是13名代表之一李汉俊提供的,是当时李汉俊寄居的哥哥家的住所。既然是住所,开会时的布置和灯光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剧组也不断调整:“开会时灯光更亮一些,但生活场景中就不需要那么多灯。”

此外,不少在观众眼中一闪而过的道具,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打磨。

比如,当年中共一大会议召开时桌子上的红色花瓶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不可能拿出来复制,怎么办?剧组动员了所有的资源全网寻找,最后在上影厂的道具库里找到了一个颜色和形态都非常类似的花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上图中的花瓶,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翻拍照

出现在《1921》中的花瓶,颜色和形态上都和花瓶原件颇为相似

再比如,一大会场上,毛泽东负责做会议记录。当时的毛泽东还很年轻,他写的字和中老年时期常见的“毛体”是不是有差异?剧组专门查阅了一封年轻时的毛泽东写给友人的信,根据这封信的字迹来还原他当时做会议的文本。尽管电影里的会议记录并没有给特写镜头,但剧组仍然力求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同时,《1921》片中出现的《新青年》杂志、《上海俄文生活日报》、穿梭于当时街面上的汽车车牌等,都根据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查证后再还原,剧组堪称“细节控”。“做事必须要认真,注重细节和真实,这是上影的前辈给我们的教育和传承。” 吴嘉葵如此总结。

影片中出现的三种车牌样式,分别对应着当时通行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不同区域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原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说,1921年是共产党成立的一年,也是中国电影突破性发展的一年。电影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一大批饱含家国情怀的文学家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来指导和引领中国电影“向左转”,植入红色基因、植入社会使命、植入历史责任,让电影人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上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揭露社会现实的《神女》等左翼电影,成为红色电影的源头。

此后,呼唤全民抗日的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展示民族气节的抗战电影等都出现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更成为红色电影繁荣和发展的沃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拍电影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历史规律,也是共产党人当时选择的方向。”

本文图片均为沙龙现场场景,作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