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技能面面观·对话|上海社科院专家沈桂龙(下):别把世赛当成一个“小机遇”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小佳 2021-06-17 11:46
摘要:释放世赛溢出效应。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培养上海的技能人才?如何充分发挥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举办的溢出效应?来听专家学者的观点。

本期邀请的对话嘉宾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

问: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明年将在上海举办,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技能人才将做客上海切磋技艺。您认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赛事将给上海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沈桂龙:全球城市,显然也应该是全球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上海发展的好不好,有没有活力,创新的水平高不高,其实归根结底要看人的因素,要看有没有高端人才的集聚。所以,马克思一直讲,人始终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

举办世赛可以给上海带来多方面的机遇:

第一,可以把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进程中对全球高端人才要素的需要,进行一次全球范围的宣传。

第二,可以吸引全球各地包括中国其他省市的很多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使他们关注上海,了解上海的发展,这对于上海吸引全球人才也会有重要帮助。

但是,要抓住这些机遇,除了政府引导,还需要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对技能人才有明显需求的企业有更多开放,帮助这些企业更了解世赛,更便捷地借助世赛平台了解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能够打通这些环节,对上海的产业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利好,从而帮助上海更充分地利用好世赛溢出效应

问:2014年12月18日,第69届联合国大会将视线投向了青年。全球青年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问题,如何才能为青年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技能,成为了破题之道。世界技能大赛也是主要面向年龄22岁以下青年人的赛事。您认为,对青年发展而言,技能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沈桂龙:近些年,青年就业问题是国际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整体上,它应该是跟经济发展的周期是有关系的。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世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衰退,直至今日,对于全球经济是处在萧条期,还是回升期,大家也没有明确的共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了,这也使得在形容这一轮经济恢复时,很多学者会称其为“曲折中徘徊”。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应该说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整体就业问题的反映,而不能说青年问题就一定比其他年龄段更严重。但是因为青年群体的特殊性,青年就业问题是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研究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结构性失业,一个叫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产业结构变动时劳动力市场结构难以很快适应性变动,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摩擦性失业,主要是指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比如,从一个就业岗位到另一个就业岗位,求职者很难及时获取信息,中间会有一段失业期。

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当中,比如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过程当中,就会带来岗位的变动,有的人可能就不适应了,有的人没有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能就被淘汰了,由此带来因为不能够迅速跟上产业结构变化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这些大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也会在青年群体中有所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青年人更具可塑性和成长性,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年轻人及时的信息、足够的机会、更多的培训,就会更有效地减少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经济低谷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青年人的专业技能就很重要了

与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相对比,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这给中国的青年人创造了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在此进程中,中国的青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来获得更好的成长。比如,上海在进行产业升级,更加强调创新,更加重视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也会带来与这些产业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应地,青年人也可以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些新领域所需要的技能,从而与这座城市一起更好地发展。世界技能大赛是面向青年人的赛事,可以通过大赛更好地帮助青年人认识技能的价值,鼓励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问: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您看来,这会给上海技能人才培养带来更多挑战,还是更多新机遇?

沈桂龙:从现在来看,机器人对低端、简单重复、低知识的人才的替代是比较明显的,将来可能会更明显。但是,高技能人才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有一部美国的科幻电影叫《机械公敌》,里面全是机器人并且这些机器人具备人的思维,但是里面也有类似于工程师这样的人,他会修复损坏的机器人,甚至有使机器人“死亡”的能力。这某种程度就说明了,技能人才总归会存在的。

从目前阶段来看,机遇跟挑战是并存的,虽然有一些挑战,但是带来的机遇也不少。一方面,机器人还没达到大规模替代人工的程度,另一方面,新生出了一些岗位。比如,机器人产品经理。当机器人生产出来后,需要一些人来把关看看机器人是否合格,还需要进行机器人的维修维护等。再比如,语音识别工程师等。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需要新技能的岗位。坦率地讲,哪怕是现在的直播带货,也需要新的技能人才和团队,他们要具备想办法说服消费者的能力等。所以,新的发展往往也会塑造一些新的岗位和新的机遇。

问:今天,不少职业技能人才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专一技而精之”成为越来越多人认可的职业之路。对于更好地培养上海的技能人才,您有哪些建议?

沈桂龙:近年来,上海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提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举措,比如,建设技能培训基地、举办各类技能赛事等,并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未来,要更好地培养上海的技能人才,可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地积极探索:

一是对技能人才的认识要再上一个台阶。现在人们说技能人才重要,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急需所产生的,因为需要所以必须得有这样的人才。但如果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还是这样吗?比如,在教育阶段,尤其是教育的早期阶段,大家是否还那么重视技能的培养呢?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未来,我们更应当从小学、中学、高中这些阶段,就把技能放到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本的位置上。不能只是从企业招工的角度来看,而应当从全社会的角度、从人的教育的全流程,来看待技能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是除了建实训基地,是不是也可以将技能培训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让技能走进社区,在社区建设一些技能学校,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技能培训,通过实践感受技能的魅力等。

三是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模式。比如,学习德国“二元模式”,形成上海的“强二元模式”。德国的“二元模式”,是指企业跟职业学校是同步的,进职业学校学习前,要在一个企业找到工作,从而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所谓“强二元模式”,是指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就提供机会让学校和企业形成互动关系。不是只有在职业学校才能学习技能,而可以在更早的阶段让孩子就有机会到工厂到企业去接触技能学习。

四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更广泛地传播一些有趣的技能案例,从而增进人们对技能的兴趣认知等。比如,日本就经常举办这样的比赛,有点像我们成语故事中的“自相矛盾”,一个人说,我的盾什么矛都穿不过,另一个人说,我的矛能穿过天下任何盾,然后就比比看,到底是怎样的结果。日本就举办此类的比赛,比赛完之后,就会形成案例,放到网络或电视上给大家看。这种案例的传播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会吸引更多人对技能的关注,也会带来更多技能钻研的兴趣。

好的技能人才是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一个普通的工艺流程,经过高技能人才的改进之后它会更合理,产品的质量会更高,进而形成更好的边际产出,这就是技能人才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的一个鲜明体现。很多“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背后,也不是只有科研人员,还有大量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要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就是一个人如果走技能型人才的路子,有一技之长,实际上市场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有了这些观念为基础,对技能人才的认识要再上一个台阶也就更前景可期了。

栏目主编:黄银龙 题图来源:世赛执行局 图片编辑:朱瓅
专题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