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外滩这幢大楼,你一定见过!但不一定知晓这些→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乔梦婷 2021-06-11 12:10
摘要:特展《99个瞬间——新上海 初心引领新奇迹》在上海中银大厦拉开帷幕。

哪些瞬间最能展现新上海的成长?日前,由解放日报主办的“99个瞬间”影像特展,可以说是为观众奉上了绝佳答案——

从解放日报一线记者自1949年五六月以来拍摄的近百万张底片中,精选99张承载时代风貌的珍贵照片,组成展览内容,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人民建设新上海的奋斗历程。展览开幕以来收获广泛关注,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

近日,解放日报“99个瞬间”特展走进上海中银大厦,在原有展览基础上,特别结合中国银行在中国百年金融史中的里程碑事件——

对解放前以项克方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中国银行带领广大职员完成特殊使命、迎接上海解放的重要历史资料进行专题整理,将中国银行的红色金融史同新上海成长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银行迎接建党百年的党史教育特色展览。

关于中行的故事,不得不从那幢风格“独树一帜”的高楼说起……

1941年3月24日,《申报》登出一张展现外滩全景的照片,配文写道:“华懋饭店隔壁的中行大厦,现已将次竣工,比‘沙逊’所戴的瓜皮帽,要长出半个头哩。”

《申报》(1941年3月24日)刊登外滩群象图

其中,华懋饭店即今日和平饭店,而隔壁的中行大厦,便是外滩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远观中正朗致、敦厚大气,近览平整规则、精巧隽秀。外滩人流如织的游客,难以不被这座风格出挑的建筑吸引,不禁好奇:

上海中国银行大厦

在西洋建筑林立的“外滩租界区”,怎会诞生这样一座蕴含中式风格的建筑呢?

外滩,建楼!

“中国银行饱经风浪,未见动摇,内部组织既已革新,银行实力足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现代化,表示基础巩固,信孚中外。”

1928年中行总管理处由北京南迁上海。不久,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便提出上述主张。大楼建设之初,原计划建造一座18层大厦,但当时附近建筑英商沙逊大厦(今日和平饭店别称)是外滩第一高楼,英方不愿中行大厦超过它,于是多次阻挠。最终,中行大厦图样几经变更,最后决定建15层,屋顶至底层高227英尺。

图片源自网络

知名作家陈丹燕曾经撰文写道:“很多人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座大厦上,公和洋行与中国建筑师希望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宋子文(时任中行董事长)希望它能在英国人的外滩显示中国银行与一切外国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中国商人希望它象征着中国资本的力量。”

外滩中行大厦近景

1936年10月,时任中行董事长宋子文主持大厦奠基典礼。一年后大厦主体形貌初现: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调,上下排列整齐的方形窗口,两列镂空的寿字图案;底层大厅两边是黑色大理石柜台,呈“中”字型;原先在大门上方,建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大厅的天花板两侧有中国神话“八仙过海”的图案;配以花格子门和宫灯,典雅古朴,尽现东方文明气韵。

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用英文签名的新厦奠基纪念证。

自此,在上海外滩众多银行大厦中,中行大厦成为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的大楼。在往后漫长历史岁月中,它将见证并诉说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和充斥其间、难以忘怀的光辉时刻。

战乱,凝聚!

1938年,全面抗日战争形势白热化。中行地下党组织应运而生,成为上海各大银行最早成立的党组织之一。为掩饰身份,地下党员们分别加入由中行当局举办的“英语学习班”“读书合作社”“同人同乐球艺部”,还创办了《书声》刊物,并特邀行中第一把手、德高望重的宋汉章为刊题词,令该刊有了一定保护色。(摘自《“潜伏”在外滩23号——忆解放前中国银行地下党的秘密斗争》,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抗战中中行员工坚持工作的场景。

银联(上海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是上海银钱业职员的群众组织,得到不少金融业上层人士的赞助,并且领到租界当局的执照。1939年下半年,中行地下支部利用该组织,成立了“银联常务干事会”,不但得到行方的承认,还争取到每月由行方提供的相当经费。某种程度上,“常务干事会”可以说是中行地下党群众组织的雏形。

上海银联聚餐会会员(上海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合影。

在抗日非常时期,中行地下党活动坚持贯彻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政策,以“勤力勤学交朋友”形象提高业务水平,达到长期隐蔽的目的。

在此共识下,1943年中行员工消费合作社酝酿选举理事监事,中行支部通过积极分子的配合,设法令地下党支部书记刘善长当选副经理,不久又升为经理,有了实权。1944年再设法令另外一名地下党员周耀瑾与刘善长一起当选为经理、监事,就此,消费合作社成为地下党和职工群众加强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十天,接管!

1949年5月26日,上海取得全面解放前夕。苏州河以南先行获得解放,但外滩仍处于国民党残部的监控把守中。是日天色将亮,外滩23号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外墙面,亮出两条30米长的白底黑字大标语:

“庆祝大上海解放!”

“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油画重现上海外滩23号中行大厦悬挂标语场景。

这是中行地下党和积极分子冒险挂上的,也是上海外滩最早高悬的迎接解放的标语。翌日,上海取得全面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代表手持陈毅、粟裕亲自签发的命令,来到外滩接管中国银行。

陈毅粟裕签署的接管中行的命令。

一早,外滩23号大门口就聚满欢迎的人群,看到撤退至苏区的地下党员项克方等四名同志随军返行参加接管,行员们都感到格外亲切。

1949年5月28日陈毅粟裕任命的军代表龚饮冰(左一)冀朝鼎(左二)率队进驻中国银行。

那时,海内外流传着一些不同声音,认为共产党虽然打下上海,但却管理不了上海。他们不知道的是,党中央其实早就运筹帷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专业干部,从事各行的接管工作。而且,这个工作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筹划——

中国银行被接收后,摄于外滩的中国银行门口。中为上海中国银行首位地下党员项克方。

项克方,第一位中行地下党员,曾任中共上海地下金融党委书记,上海解放后,又任命为上海分行首任经理。而参加解放后接管工作的军方领导龚饮冰和冀朝鼎,也都是当时“深藏不露”的中共党员。可以说,正是在这批训练有素的地下党员组织召集下,中行接管工作快速取得职工信任,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部门生产资料的高效转接。

任命龚饮冰为中国银行总经理,冀朝鼎为副总经理,项克方为上海分行经理的命令。

据书写标语的叶子圣先生回忆:

当时大家对重点部门,如储存金银外币的库房、档案部门、财会部门、水电机房等,都按各人岗位分工负责,防止转移、破坏。叶老所在的文秘档案部门,每日收到文件,火速编号登记,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归档,以免被人抽去销毁。晚饭后,互助会(本文编者注:此处“互助会”,即中行党支部领导组建的理事组织)的成员会立即轮值夜班,二到三人一组,手持电筒,通宵四处巡逻,确保人民财产安全。在互助会的不懈努力下,中行的财产、账册、档案、库存现金等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全行职工不仅人心稳定,还由衷地拥护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到来。(摘自《中国银行回到人民的怀抱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者:李庆)

1949年6月6日,离上海解放、军管会代表进驻中行仅过去短短十天,中国银行总行和上海分行就率先宣布复业!中国银行自此回到人民的怀抱。

1950年颁发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大印,标志中国银行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

参考文章:

《中国银行回到人民的怀抱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者:李庆

《“潜伏”在外滩23号——忆解放前中国银行地下党的秘密斗争》,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兴建外滩中行大厦,抗衡上海外资银行(1930年-1937年)》,中国银行官网

栏目主编:王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