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儿童盯着手机,父母深陷“屏幕焦虑”怎么办?这里有500个家庭的经验……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安雅·卡梅内兹 2021-05-29 06:31
摘要:屏幕无处不在,与其幻想逃离,不如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编者按:信息时代,连呼吸的空气都充满了Wi-Fi信号。父母们深陷“屏幕焦虑”,“2岁以前不准看电子屏幕”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沉迷手机的父母真的应该受到“惩罚”吗?这些问题可真让人烦恼!

安雅·卡梅内兹是生活在美国的“80后”职场妈妈,也是一名工作十年的资深记者。为了搞明白这些问题,她逐一审视目前几乎所有针对儿童与屏幕的学术研究,对研究发起人进行采访,并询问他们如何规定自己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她还采访500名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家长,真实呈现人们为了平衡数字媒体与现实生活所作出的努力。

屏幕无处不在,与其幻想逃离,不如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安雅通过系统而权威的研究,找出了万千父母期盼的答案:我们应该像对待孩子去朋友家玩一样对待网络社交空间,事先确定是否适合,然后信任他们,还要尊重隐私。她还提供各种规则方法,帮助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屏幕使用策略。


那是2014年6月,一个明媚的周日上午,我在儿童乐园陪伴两岁半的女儿。我刚刚换了新工作,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时正在跟老板邮件沟通一项重大新闻报道,所以偶尔才会抬头看看女儿,她一个人绕着游乐器械蹒跚着,看起来很开心。

我就是“在儿童乐园看手机的妈妈”。那是一篇2012年的博客标题,该文痛斥陪孩子去儿童乐园、却只顾着看手机的恶劣行为,读完让人脸上发烫。博文收获1000万点击量,显然戳中了读者的神经。

我2011年当上母亲,是第一代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家长。而我的两个孩子,也是第一代在触屏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数字媒体的平均年龄是四个月——甚至是眼睛发育到能聚焦鼻尖距离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该为孩子和科技担多少心?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在21世纪早期的当下,“真实世界”这个词本身,还具有意义吗?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都能摆脱这种焦虑。首先抛开内疚感,调低音量,隔开噪音,然后深入探讨,之后就可以开始做计划了。

请适时放下你的手机

从20世纪70年代起,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爱德华·特隆尼克教授一直在进行一种“冷面实验”,目的是研究缺少照顾和母亲患有抑郁症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他发现,多次以实验中的方式拒绝让儿童与母亲交流,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痛苦。但是,即使是长期疏于照顾,儿童在重新得到长期的、有回应的关爱后也会恢复过来。

当我观看“冷面实验”视频时,我立即想到了自己麻木地盯着黑洞洞的手机屏幕时,身边孩子的模样。日益沉迷屏幕,意味着要做出取舍,这从所有人际关系中都能感受到。分离时,屏幕是连接的纽带;相聚时,屏幕却会与亲子相处形成竞争关系,导致亲密度降低。

还有学者通过实验表明,只要房间里能听到电视播放的声音,哪怕电视不在眼前,成年人每小时向婴儿或幼童说出的话就会减少90%。据推测,这种对话减少的现象,是家长重度使用手机对儿童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比如语言学得迟缓。

如果你像我一样也是上班族,工作日每天只有3小时看孩子,你可以听听这些建议——美国儿科学会大卫·希尔博士说:“一起吃饭或者孩子需要你关注的时候,请把手机放下,做好用心专注的表率。”儿童发展领域儿科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博士则提出:“有一点很重要,认识到你和手机处于怎样的关系,并理解有时很难放下手机的原因。你要明白是什么东西让你压力特别大,或者会打乱你的心绪。是社交软件吗?是工作邮件吗?如果你知道自己对某些科技产品欲罢不能,那么,和家人在一起时就把它放在一边。”另外,她建议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手机更积极的用途上。比如,她的丈夫正在出差,发回一条彩信,她跟孩子们一起看了这条信息。也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全部科技产品都要禁掉,只要懂得如何过滤信息就行。学者丹娜·博依德也给出一条相关建议,只要在孩子面前拿起手机,一定要告诉他们你要做什么,比如“咱们来看看天气预报吧”“我要给爸爸发个短信,让他买点意大利面和奶酪回来”,这样就能建立起负责任的、透明的形象。

还有一种不同的育儿观,叫RIE(Resources Infant Educarers)育儿法,意思是“婴幼儿育养”,其创始人是出生于匈牙利的婴幼儿发展与护理领域专家玛格达·格伯。格伯提出,家长从孩子的婴儿期就要进行某些关爱仪式,真正做到以孩子为焦点,比如温柔地接近孩子,用尊重的语气、简单的词汇说明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并给他反应的机会,无论是换尿布、喂奶、洗澡还是哄睡觉时,都要说话、唱歌和交流。但在其他时候,只要孩子没有明确要求你去关注他,就可以把他置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任由他自己探索。RIE育儿法的预设是,你和孩子在一起会很开心,但你们各自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做,这种方法能帮助你找到一种既有关爱哄逗、又有各自空间的亲子相处节律。

而且,RIE育儿法为家长和孩子如何应对沉迷手机的问题给出有力回应。多年来持续开设RIE课程的珍妮特·兰斯伯里进行了一种选择,如果你能让婴儿在一个安全空间里不受打扰地玩开放式玩具,就不要去买那些发出噪音或闪光的东西吸引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帮助他慢慢成长。兰斯伯里觉得,RIE育儿法的核心是,当你和孩子在一起时,要给自己、给孩子留出关注各自事情的空间。换句话说,不要没头苍蝇似的切换任务,让孩子分心,而要有意识地转换注意力方向。

帮助孩子从屏幕中学习

婴幼儿阶段形成的习惯,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研究表明,小时候被认为使用多媒体过多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会依然如此,各种危险也随之而来。

婴幼儿阶段是父母最能够掌控孩子多媒体使用的阶段,因此也是家长关注孩子多媒体使用情况的最佳时机。“孩子可是在注意着我们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团队的成果表明,仅12个月大的婴儿在和父母看电视时,就可能会注意到父母在看哪儿。

积极利用多媒体育儿,意味着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屏幕中学习。美国乔治城早期学习课题组成员、发展心理学家瑞秋·巴尔表示,在父母陪着孩子、指明事物并引导孩子注意力的情况下,两岁半的孩子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了。巴尔说:“当家长说,‘哦,那是一只猫,和咱们家的猫一样’时,就在帮助孩子建立起屏幕里信息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让孩子学到东西。”

多媒体学习真的能产生效果吗?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推广教育办公室主任萨拉·罗斯伯雷·利特尔的观点与巴尔类似。她的中心实验室配有一台样子像吹风机的非侵入式大脑成像仪,用来测量年纪太小、不能进行传统核磁共振扫描的孩子的脑波。通过观察婴儿的脑波图形,研究人员发现,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主动理解口语了,相当于为他们几个月后将要说出口的声音进行“彩排”。利特尔认为,条件允许的话,孩子应该与照料者一起观看多媒体内容,并将这种社交互动整合到围绕多媒体、通过多媒体产生的经验中。

“玩游戏、建造《我的世界》、写奇幻小说、上社交媒体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在21世纪生产和分享知识,他们正在获取极其重要的信息。”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媒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是全美首屈一指的新媒体研究学者,他得出这样的论证结论。詹金斯的儿子是一名新晋编剧,在其四五岁时,父子俩曾尝试用计算机写故事——前一天晚上读一篇故事,后一天晚上写一篇故事,输入到计算机里,配上插图,然后发给爷爷奶奶。在詹金斯看来,这种活动不只是与远方家人交流、锻炼读写能力的一种有趣方式,也是了解儿子如何对待流行文化的一个机会。“这种方式延续多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语境,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经常讨论多媒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家彼此联系的途径。”

 詹金斯认为,认真对待孩子在网上的习惯和兴趣大有好处。毕竟,长大后能成为首席芭蕾舞演员或篮球明星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但每一个孩子都将会生活在数字创作、数字表达、数字交往比今天更为普及的环境中。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孩子到底用屏幕做了什么,也就是说,孩子从观看的节目、使用的应用、玩的游戏中能获得什么。“我们在餐桌上可以这样问:‘上学怎么样?’‘游戏玩得怎么样?’‘你今天在网上看见什么了?’这比安装跟踪上网记录的软件,或者非要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加自己为好友的做法强太多。”

 伊藤瑞子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文化人类学家,这名聪慧热心、常陪伴女儿们去冲浪的日裔加利福尼亚人,通过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年轻人的网络行为。她认为,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他们会在网上社交、与同龄人交朋友,这对于成长和养成独立意识至关重要,同时他们也会在网上发泄、玩耍、娱乐,这些都是人的普遍需求。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利用无比丰富的网络资源深入挖掘自己的兴趣,自学新技能或者探究技术原理,自己动手创造和分享劳动成果,包括设计网站、撰写和分享故事、画画、拍摄剪辑视频动画、创作音乐、制作游戏模组等等。在她看来,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学东西”和“玩技术”是如何发生的,并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空间。

 伊藤给家长的另一条建议是:不妨从取消僵硬的屏幕使用时间限制做起,至少对7岁或以上的孩子取消。“多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家长说,必须限制孩子使用屏幕的时间。错了!限制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理解孩子到底在用电子媒体做什么。网络是学习新知、公共参与、探索兴趣的绝佳媒介,网络好还是坏,关键是看人。作为家长,你们必须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孩子。”

必须把屏幕和睡眠分开

如果你能放下内疚,接纳屏幕带来的益处,同时平衡好使用屏幕与其他重要事项的关系,那么你会成为更好的家长,家里也会有更多欢乐。内心不确定的时候,试着用电子媒体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

平均来看,美国学龄儿童每周使用电子媒体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甚至包括上学时间。过度接触电子媒体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微小但显著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体重超重和睡眠不良,此外也可能存在成瘾、攻击性加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好等问题。还有证据表明,年幼的孩子一旦过度接触电子媒体,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大。但这里没有统一的“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与此同时,电子媒体对阅读能力、上学意愿、专注力和学习成绩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是加强家庭纽带、鼓励孩子探索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娱乐休闲的重要资源。一般而言,使用电子媒体的习惯在学前阶段就奠定了,这也是家长对孩子控制力最强的阶段。但是,“亡羊补牢”永远都不算晚,只是不同的年龄段需要不同的方法,而家长对技术产品的自律态度,对孩子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通过梳理现有学术成果并与几十名专家进行交流,我找到了父母应当关注的头等大事——屏幕和睡眠必须分开,睡前一个小时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孩子的房间里不要放电视,不要养成睡前看电视的习惯,晚上不要把移动设备放在卧室里,如有需要,不妨安装一台带有断网功能的路由器。借用20世纪80年代老电影《小魔怪》的说法,我们不妨建立“小魔怪规则”:夜里不要喂它们吃东西。

有些家庭希望对屏幕使用时间进行“约法三章”。时间是一个明确而容易理解的指标,且越来越多应用和设备自带设置选项帮助我们限制使用时间。从2岁到高中期间,不妨把目标设为,平日每天1-2小时(不包括用计算机做作业时间),周末每天2小时,可以排除与家人音频或视频通话的时间。生病、旅行、下雪、假期等特殊情况可以例外——记住,屏幕本身并不是毒药。

如果不希望限制时间,那可以从“优先事项”和“警报信号”入手,规矩不要死板僵硬,最好和孩子一起设定规则和优先事项。所谓“优先事项”,是指孩子每天都要做运动,最好在户外;饮食要健康,用餐环境要安静,没有让人分心的东西;要与家长、其他关爱他们的成年人和同龄人有面对面的互动;克服同时做好几件事的诱惑,锻炼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力;还需要保证对应年龄的充足睡眠。所谓“警报信号”是指,体重增加、失眠、上床气和起床气、躁动易怒、学校表现不好、朋友关系紧张、对以前喜欢的其他活动失去兴趣、喜怒无常、抑郁、富有攻击性等。如果出现上述征兆,不妨要求孩子放下屏幕一段时间,可以是一小时、一天或一周。

还有一些其他有效做法和策略。家长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共同参与”和“积极调节”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孩子小的话,可以一起坐到沙发上,把卡通片当作故事书用——指着屏幕里的一样东西,说出它的名字。孩子长大一些后,可以和他们讨论故事情节、剧中人物的感受、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向他们学习玩电子游戏。不仅要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也要问“今天在网上做什么了”。你或许可以请值得信任的亲友帮忙“盯梢”,在避免直接监督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保持联系,并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

从小鼓励孩子使用电子媒体时发挥创造力并表达自我。比如,可以使用一些应用软件制作贺年卡,也可以借助应用软件进行编程,或是看网站上介绍科学知识的视频,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支持和帮助孩子在学校里、夏令营里、放学后或其他任何场合使用电子媒体,想一想“足球妈妈”是怎么做的,再把足球换成《我的世界》。

我们的目标是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培养出对自己负责的孩子,监视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像对待孩子去朋友家玩一样对待网络社交空间,事先确定是否适合,然后信任他们,还要尊重隐私。

《儿童电子屏幕指南:来自500个家庭的经验》

安雅·卡梅内兹/著 沈东/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