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技能与传承︱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绒绣传承人何冬梅讲述锦绣人生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小佳 管越 2021-05-31 14:29
摘要:刺绣与绒绣仅一字之差,为何后者却能成为非遗?

把图画绣在布面上

这是刺绣

把艺术画绣制成具有立体感的布制品

这是绒绣

蒙娜丽莎绒绣作品

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刺绣与绒绣仅一字之差,为何后者却能成为非遗?

“浦东工匠”“上海工匠”何冬梅,道出了绒绣的前世今生。

结缘:绒绣产业的兴盛衰落

1993年,18岁的何冬梅在老家合肥的工厂里当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年轻的她,对新鲜事物总是特别的好奇。有一次串门,她看到邻居姐姐在做绒绣,相比于工厂机床前的机械劳动,绒绣令她瞬间心动。也正是这次串门,在不经意间敲开了她命运转折的大门。

邻居姐姐为何冬梅介绍了绒绣大师孙原丘。孙原丘是上海浦东高桥绒绣馆艺术总监、原馆长。作为绒绣大师,孙原丘为何冬梅拜师学艺出了考题:当场临摹一幅画。没有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何冬梅展现了她的灵气和天赋,成功拜入师门。

尔后,何冬梅一边学习绒绣技艺,也一边成为了绒绣产业兴衰起伏的一个见证人。

何冬梅专注做刺绣

绒绣源自意大利,是皇室用品,可当作沙发靠垫、沙发套、圣诞袜、壁挂等。19世纪40年代,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将其传入上海,经过100多年绒绣技艺人的研究、改进和创新,慢慢形成海派特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人力成本低、出口需求量大,绒绣产业甚是辉煌。上海东方绒绣厂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绒绣生产和出口基地,年产值三四千万元,创汇三百多万美元。90年代后,人力成本变高加上行业改革,原先的国有绒绣大厂纷纷倒闭。考虑到海外市场依然存在,孙原丘决定带上何冬梅回上海创业。

起初,何冬梅投入全部精力到绒绣工艺品的生产中,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公司的产值也节节高升。可惜,从2004年开始,海外市场不景气,公司订单量每况愈下。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售价不菲的绒绣突然间失去了市场,公司倒闭,员工离去。本来一心扑在绒绣生产上的何冬梅也开始考虑:要抛弃绒绣,另谋出路吗?

驻留:坚持,是因为热爱

“做了这么多年,不做也挺可惜的”,谈及当年留下来的原因,何冬梅坦诚,“主要是自己喜欢”。面对已经投入数十年光阴的绒绣,想要轻易割舍实在太难。

但,如何讨生计,也是横亘在眼前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虽然绒绣工艺品市场萎缩,但其作为艺术品仍有很高的文化价值。2009年,高桥镇邀请孙原丘夫妇二人主持筹建绒绣馆,意在以文化遗产的方式保留绒绣技艺。这一年,何冬梅也开始跟随师傅接触制作绒绣艺术品。

绣制工艺品,力在做减法,用最少的颜色展示最佳的画面。艺术品则要做加法,要求尽可能的细腻精致,因而会进行染色、劈线、拼线、反复加色等。

《梅兰芳》绒绣作品照片

何冬梅上手制作的第一幅绒绣艺术品是《梅兰芳》。当时为了筹备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订制了十几幅《梅兰芳》绒绣。时间紧,任务重,孙原丘就分配给何冬梅一幅,让她自己独立完成。虽然在工艺品领域已经经验丰厚,但在接到艺术品任务时,何冬梅还是一筹莫展,孙原丘便手把手教起来:蓝本是梅兰芳的老照片,何冬梅便跟着师傅学习如何染出老照片的感觉;因为绒绣肖像作品难度比较高,师傅便教何冬梅绣制五官分别从哪里下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何冬梅投入全部心力学习,十年里独立完成了十多幅绒绣大作。如今,谈到艺术品的制作技艺,何冬梅如数家珍。

“劈线就是把一根羊毛线分成1/2,分别将几种不同颜色拼在一起。”何冬梅说,“因此我们一针里会有不同的颜色组合,绒绣作品看起来也就色彩丰富。”

谈到做绒绣的核心技艺,何冬梅表示:“用色非常关键,什么颜色跟什么颜色组合都有门道。即使是传承人绣两幅相同的作品,也不会一模一样,因为创作的过程需要跟随灵感。”

而在询问何冬梅坚持做同一件事是否会觉得枯燥时,何冬梅坦言:“每一幅作品都包含着我的心血,怎么会觉得枯燥呢?”

传承: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绒绣发展到现在,有传承人称号的也就十多个,而且大部分年龄都六十几岁了,都是我老师那一辈的。”和大多数传统技艺一样,绒绣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传承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做艺术品感兴趣的话,3到5年或许能有些基础,做点简单的作品;如果不感兴趣,不能扎根研究的话,10年都做不出来。”谈到传承,何冬梅严肃起来,坚守绒绣技艺23年的她,最明白绒绣是一件需要坐冷板凳的事。

幸而,高桥镇作为上海绒绣的发源地,不论何时都给予何冬梅及其团队很大的支持。

从2009年成立高桥绒绣馆到2012年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镇政府竭尽全力保护这门传统手艺,并为其传承给予支持。何冬梅每年带着绒绣艺术品、文创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以及担任附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绒绣老师,都是高桥镇政府一手负责。

如今,何冬梅及其团队力争在人才培养上多花心思:“去年我们跟嘉定的工艺美校合作,他们有绒绣专业的学生。”虽然因为疫情,这项合作被暂时搁置,但一旦疫情好转,合作应该就会快步落地。

何冬梅在第二届进博会上展示

谈到工匠精神,何冬梅引用了自己老师为其写的一句话:“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她说,这不仅是对她20多年从事绒绣的总结,更是传承绒绣需要坚定的信条。“我相信,总能找到一两个,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爱上这门手工艺的人。”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俞宏浩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