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实地探访,全球疫情中,这条经济大动脉缘何“爆发”
分享至:
 (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2021-05-31 07:09
摘要:就像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趟过无数条河一样,路越走越宽。

北京时间3月23日13时40分,“长赐号”的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导致这条全球贸易大动脉的双向航道彻底堵塞。

而在中俄边境满洲里市,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火车,停靠在边境口岸火车站场站内,有序等候检验通关。不远处的中国国门,一眼望不到头的火车往来穿行。远在上海的出口企业外贸从业者通过电话对记者讲述着他们的焦虑:当时忙着拨打电话,询问中欧班列还有没有箱位、后续货物运输能不能改水路为陆路。

短短一周,不可能有太多航运货物分流铁路。当航运贸易遭遇黑天鹅,人们齐齐把目光投向中欧班列,就是因为近年来它一直在为全球贸易提供最为稀缺的稳定链接。

7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截至今年1月底,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疾驰在“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成为践行倡议的最佳案例。

2011年重庆开出第一列“渝新欧”班列,当年中欧班列仅17列,只是毫不起眼的跨境货运列车。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开通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疫情冲击下的去年全年,班列共开行1.24万列,同比平稳增长,总量首次突破万列大关。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在2020年同比增长50%的基础上,又同比增长了15%。

返程的中欧班列驶入中国国门 徐蒙 摄

新需求:不惜成本为提速

浙江义乌,距离满洲里有3200多公里。从这里出发的中欧班列,多路齐发,分别从满洲里、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出境,前往欧洲。

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有个理论:贸易往来时,相隔1万公里的两座海港,比陆上间隔1000公里的两座城市更具有优势。

这是包括义乌在内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对外贸易、出口加工、跨国企业投资布局,都需要依靠海运带来的地理优势。

多年来,义乌的小商品发往仅仅200多公里外的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直接装船出海,发往世界各地。火车的装载量远不及集装箱船,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这样的顶级大港,一个月的货运量,就能抵上所有中欧班列一年的量。

既然坐拥天然海运优势,何以不惜成本,不远万里,再开辟一条条陆上通道?从义乌到满洲里、阿拉山口等口岸就有数千公里路程,到西欧终点城市更需经历1万多公里的跋涉,这样的距离,在现代全球经济体系中,怎么可能具有常态化贸易往来的价值?

对外贸行业来说,要考虑的无非两件事:规模和时间。中国建造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一次已经能装2.4万个标准箱。但船再怎么造,也不可能有火车的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凸显,从义乌出口的货物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加快了全球贸易的节奏,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世界各地的急单如雪片般发向义乌,耗时漫长的海运难以越来越跟不上新需求。这便是义乌不远万里、不惜成本,坚持开行中欧班列的内在原因。

中欧班列在义乌发车 郑子愚 摄

新通路:东海边转头西望

2014年12月9日,第一趟“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从义乌驶出,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8个亚欧国家,全程13052公里,经过21天的长途跋涉和两次换轨后,那趟装载了82个标箱义乌小商品的班列顺利抵达马德里。这是中国小商品首次通过铁路方式运抵西班牙。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南部中堂里,人来人往,大屏幕循环播放着讲述义乌发展历史的短片。40年来,“鸡毛换糖”精神留在义乌商人的骨子里。在当地人心里,做贸易从来没有教科书,做遍全球生意,靠的是拼劲和闯劲。

地处东部沿海,义乌人却转头西望,开辟新通路,同样是这股劲头的体现。而义乌的探索,是中欧班列诞生、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第一列中欧班列开行地的重庆,闯出一条西进之路的愿望更加迫切。

当时伴随东部沿海成本上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制造业大批内迁。大量跨国公司基地落地后,重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开设中欧班列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为海量的笔记本电脑找一条出路。

与义乌不同,重庆的货物需要通过江船或陆路,抵达东部沿海港口后再装船出海,要到西欧,一次耗时两个月。对于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电子产品,这样的时间成本难以承受。

原有的物流途径无法支撑产业发展时,人们重新把视线放在地图上,才发现古人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陆上丝绸之路。这是一条途经新疆,直达中亚和西亚的道路,而这条线只需要往前稍微延伸一点,就可以到达欧洲。

古时的驼队换成今天的火车,速度是海运的3倍,价格只有飞机的五分之一,性价比极高。

2011年,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搭载惠普、华硕、宏基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从重庆出发,经阿拉山口,开往终点德国杜伊斯堡。当时各方面条件虽还不甚成熟,沿途面临重重困难和不确定性,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未知的旅程。

然而中欧班列就是如此,就像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趟过无数条河一样,路越走越宽。

新变化:“重”去也“重”返

当中欧班列列车从满洲里口岸出入境,很多人不知道,火车底下的轨道,已经有百年历史。满洲里海关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它就是100年前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漫天风雪中,冰冷的铁轨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历经的磨难与艰苦卓绝的斗争。

资料照片,满洲里海关提供

百年后的今天,还是这条铁轨,却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国门之下,许多游客来此打卡,人们用手机拍摄呼啸而来的中欧班列,记录“一带一路”上的新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豪与感动。

最近,这里的铁轨又在呈现新的变化。就在今年3月,满洲里第二座宽轨到发场正式启用。如今,每天中国工作人员在此等候接车,从俄罗斯回来的中欧班列宽轨列车在先进国产装备帮助下,高效拆解,换上中国标准轨道列车再出发,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按照建设规划,未来满洲里到发场日接宽轨列车将达到22列,将有效打通中欧班列的通行“卡点”,让“一带一路”更通畅。

效率倍增,不仅仅体现在“接轨”上。中欧班列开行头几年,一大特点是“重去空返”,即出境的列车载满货物和商品,而入境的往往是空的集装箱或空车皮。近年来,“重去空返”的情况明显少了。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多国家热烈响应,越来越多进口产品随着中欧班列进入中国各地,沿途各国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机遇。

在满洲里市,随处都能看到一种紫色包装纸、有巧克力涂层的俄罗斯产糖果。远在上海,这种糖也成为进口糖果中的“网红”,被称为“紫皮糖”。和绝大多数“紫皮糖”一样,“搭乘”中欧班列来到中国的,还有俄罗斯特色农作物。早在2014年,我国首批进口的俄罗斯油菜籽就从满洲里口岸入境,当地人称“一籽落地满盘活”,它带动俄罗斯当地产业出口、居民增收的同时,也一举盘活了满洲里的农作物加工产业,成为国际贸易互利共赢的典型案例。

依托中欧班列这条强劲纽带,疫情下满洲里和俄罗斯后贝加尔斯两个边境城市依然维持着“不见面”的紧密联系。满洲里车站的副站长与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站的副站长每天都会带着彼此的翻译,通一次电话。说的事情琐碎却又关键,比如今天中国将接收多少俄罗斯的木材,明天又将出口多少日用品去俄罗斯,为的是协调双方的转运场地,避免货物积压,确保中欧班列高效畅行。

满洲里市口岸办的工作人员用“向东看”来形容邻居的心态:“‘一带一路’途中,国情虽然有差异,但大家想做大对外贸易市场的想法是一致的。俄罗斯看到我们扩建堆场后,也开始对他们的堆场进行改造,希望与中方步调一致,满足两国间的贸易增长需求。”

新动脉:逆境中一天未断

疫情全球蔓延,国际贸易脆弱不堪,意外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更令其雪上加霜。而在疫情发生之前,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动向,令传统国际贸易航道、通路都充满不确定性。

如今,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由线成网,在我国贯穿起东、中、西部各大枢纽城市和经济圈,对外连接欧亚大陆。这一开行仅仅10年的国际贸易路线,快速成为稳定、可靠,广受世界各国和各类市场主体欢迎的新动脉。

疫情爆发至今,国际航班骤减,港口码头大量处于半瘫痪状态,然而中欧班列没有中断过一天。

身处满洲里,目睹往来全国各地和亚欧各国的列车在此交汇穿行,最能感受这张国际货运动脉网的稳定与强韧。

满洲里海关工作人员查验中欧班列搭载的进口货物 徐蒙 摄

去年至今,这座小城因地处中俄密切通商往来的边境,历经整整多轮疫情爆发,为全国所关注。但即使在全城封城管控、家家户户居家隔离之时,当地口岸仍克服巨大困难,坚持为中欧班列服务;满洲里海关工作人员连日裹在防护服里、站在冰天雪地中,奋战在这条经济动脉的最关键环节。

冬去春来,为了外防输入,来自境外的外来消费基本停滞,满洲里还未恢复往日的繁华。整座安静的小城里,动静最大的便是中欧班列的汽笛声,悦耳动听,又铿锵有力。

声声汽笛背后,是活跃在大江南北数不清的跨境贸易从业者、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世界缺什么,中国就生产什么,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及时架起,全球产业链的“大动脉”及时修复。

声声汽笛背后,更是有条不紊运作、持续回暖复苏的中国经济。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迎着逆流坚定扩大开放,向世界传递分享市场机遇、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