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舆论+】《爸爸去哪儿》这对“父女CP”,大家过分解读了吗?
分享至:
 (282)
 (1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查睿 2016-11-22 06:00
摘要:即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当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档亲子节目,最终却被节目组和粉丝们包装成了“父女CP(couple,意为配对情侣)”,无论是批判方还是支持方,似乎都少了一根“尊重当事人”的筋。

 

1

 

备受追捧的《爸爸去哪儿》又迎来了新一季,此次节目大力打造了一对特殊“父女”——“实习爸爸”董力与4岁女童阿拉蕾。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却因录节目在一起扮演成“父女”生活,还产生了许多有争议的对话,一度被称为“父女CP”。

 

在节目中,阿拉蕾童言无忌表白董力“长大要嫁给你”,董力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阿拉蕾就是理想型”。而节目组更是把两人的画面剪辑成一片粉红,甚至在官微上直接用“CP”“虐狗”等词宣传这对父女组合。

 

一时间,“父女CP”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陌生男子与幼女之间的“暧昧”堂而皇之地播出,真的合适吗?

 

对此,芒果TV《爸爸去哪儿》栏目组通过微博发表长文回应:“节目以亲情为本,不支持变了味的过度解读,也反对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为了搏眼球而无底线的妖魔化言论。”节目组称,加入实习爸爸的环节,“是考虑到随着社会发展,有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到年轻爸爸的队伍,他们就跟董力一样,毫无经验却又勇于承担,在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父亲……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在采访中的言论,原本是体现父爱亲情,却被断章取义,造成对网友的误导,对未成年的孩子更是无形的伤害”。 

 

董力则回应称很尊重阿拉蕾的隐私,“很多情景并不像节目中呈现的那样,都是有编导姐姐在身边的。我们只是父女关系,清者自清,希望类似的谣言可以止于智者”。此外,他表示类似舆论不会影响日后“父女”二人的相处。

 

2

 

对面舆论的指责,有人却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小题大做,想歪的人纯属“淫者自淫”。

 

网友“我叫cty啊”认为舆论太脏:“孩子都是那么干净善良,能不能像孩子们那样想法单纯点?别把自己恶心的想法添加在任何一个孩子和爸爸身上!

 

至于两人的“表白”,网友“我说窦”则表示无伤大雅:“董力的那些话只是玩笑而已,正常人完全能听出来啊,搞不懂这个社会怎么了,非要无限曲解别人的意思,上纲上线,太较真就不可爱了。”

 

“你可以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是节目的指向是爸爸和孩子,一直让我们忽略的父爱。”网友“珈利-绘梦”觉得节目是好的,父爱一直默默的付出,得到重视是对的,“阿拉蕾和董力的日益升温父女之情,也让我们看到爸爸的不易。”

 

网友“陌上已末”针对舆论的一些质疑,做出了解释:“首先这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它并不是在电视播出,也就是说家长如果认为有不良影响,你可以选择不用手机或者电脑的方式播放给孩子看。网络播放和电视播放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的内容限定都是不一样的,网络面向的更多是成年人。其次,这个的设定并不是陌生男子,而是此时此刻的角色就是爸爸。如果说这个设定孩子们代入感太强,影响判断,那是否现在所有的电视剧包括以前几档明星带素人萌娃的节目都都应该遭到禁止呢?节目的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不是一档育儿访谈节目,家长为什么要把教育孩子的的真善美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责任全部寄希望于一个综艺节目呢?一味强调孩子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但是却忘了几岁的儿童能够受到的最大影响不正是来自于家长的教育吗?”

 

3

 

虽然以上观点都有几分道理,但有人担心,这对看似有爱的“父女CP”却给儿童防性侵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女童保护”基金会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位准妈妈的公开信《请停止渲染“董力阿拉蕾CP”》,在这封信中,作者指出了“父女CP”的三大罪状:第一,“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节目设计是错误示范;第二,节目组重点渲染“临时父女”CP是错误导向;第三,所谓“蕾力”CP已造成可见的负面社会效应。

 

“我们作为成人,知道节目组现场有众多工作人员,阿拉蕾和董力不是真独处的,但全国各地屏幕前的孩子知道吗?”作者表示,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亲子节目,可能对全社会尤其是孩子们,造成极广泛的误导和负面效应。对儿童防性侵教育而言,更是打破了基本底线,充满了错误的示范。

 

因此呼吁节目组立即停止有倾向地渲染“父女CP”,删减相关节目视频的儿童裸露镜头、“与董爸爸亲密接触”错误示范画面,并辅以“请勿模仿”等适当的字幕导向。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请普及正确儿童自我保护知识,消除已造成的网络负面影响。

 

微博“安定医院郝医生”也严肃地指责道,“让正在建立性别意识的小女孩与成年男性同吃住本就不妥,还硬生渲染CP,有多少恋童癖会蠢蠢欲动?”

 

《南方都市报》也认为,这显然超越了一个节目应该有的正确价值引导,确实有可能正如一些网友指出的,会助长恋童癖、误导儿童的正确性别意识,对于很多家长和公众来说,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4岁的阿拉蕾的确容易受到“父女CP”的负面影响。中国著名儿童性教育研究专家胡萍在自己的著作《善解童贞》里,专门有一章的篇幅讨论3~6岁儿童的性发展与性关怀。她提到,3到6岁是人类性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高峰期。“很多人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才会出现性发展的高峰,这是对性发展规律的不了解所导致误解。”

 

而“女童保护”组织也援引弗洛伊德理论:“在前生殖器期阶段(3-6岁),孩子们将经历儿童的恋母、恋父情节转换:他们会变得依赖于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南方都市报》还指出,更可怕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严重价值误导,同样令人忧虑的还在于公众对此的无意识。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投票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节目,不要想太多了。但很多时候,恰恰是这种无意识,助长了儿童性侵事件的一再发生。同样来自“女童保护”基金2015年的统计显示,在对363名小学家长的随机访问中,只有35%的家长确定能通过孩子的言行辨识出其是否遭受性侵害,38%的家长不确定,不能识别的家长占27%。家庭防性侵教育状况亟须改观,家长观念较为薄弱。

 

4

 

“父女CP”的走红,到底是谁之过呢?

 

 

显然,“爸爸去哪儿”节目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友“雷璧如”表示:“即便节目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应该忽视播出效果。作为一档很火爆影响力很大的节目,真的应该多考虑要引导怎样的社会舆论。”

 

虽然节目组一再强调,现场有女编剧在场,但是网友“行动破除焦虑”依旧认为:“女编剧也一样是陌生人,哪怕让你最信任的亲属给你带孩子都不一定安全,毕竟很多针对孩子的犯罪都是亲密的人犯下的。这里提醒已经是父母和将要做父母的人,不要轻易让任何人给你带孩子,特别是洗澡换衣服这种私密的事情,除了父母和孩子自己以外不应该让其他人做,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他或她没有隐私,没有拒绝的权利,不需要跟成年人保持距离的信号,之后被有心人利用的几率也就上升了。”

 

因此,“澎湃新闻”评论说,不管制作方怎么精心设计,男星和女童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成年男性和幼女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节目组一句“亲子节目”,就让当事人和观众完全“入戏”,忽略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现在很多观众觉得心理不适,正说明电视台没有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制作方与其怪罪别人变了味的解读,不如好好反思作为公共平台,有没有恪守保护孩子的底线。

 

节目组的错自然不用说,但背上整个黑锅也并不公平。网友“肥罗大电影”认为,“吃瓜群众”也有部分责任。

 

“说到底,’养成系’父女大受欢迎,观众爱看,说明这就是许多观众的一致口味。猥琐恋童当然不是他们内心的写照,但是看一对高颜值’父女’,在节目粉红CP的包装下发狗粮,却又无比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似乎这样一来,带有不伦意味的CP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因此,他认为,这样的社会舆论重负,本不该加诸于一个在带娃中逐渐成长的“小爸爸”身上,更不应该由一个孩子来承担,相反,这样一份“父女”之间的纯真感情,值得整个社会来守护。

 

既然节目有错,围观也不对,但声称维护“女童权益”的网友们同样在进行“二次伤害”。

 

网友“突然一个回马枪”认为:“说着要保护阿拉蕾,却不停放她的照片。这样为一个小女孩加上标签何尝不是伤害?打着正义旗号,却行伤害人之事。”

 

网友“潼茗不瞳暝”表示保护女童是对的,“但用着一个孩子的名字直接做所谓义正严辞的标题,难道没有在伤害这个孩子吗?所谓的保护,不是噱头,而是关爱。我们不需要大肆渲染的CP,但我们期待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温暖。”

 

口口声声名为女童保护的你们,直接点名四岁女童用她的图片来做这样的例子,真是在保护女童吗?在阿拉蕾以后逐渐懂事却又没有完全成长的年纪里,看到这些没有发生的事却用她来做出假设,她该怎么承受这些呢?又该怎么面对她身边同龄人的目光呢?”网友“陌上已末”建议,应当更为谨慎地选择举例,不应当指向性太强。

 

在一片甩锅声中,没有人是赢家。如今,儿童权益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不妨综艺节目少一些低俗,社交媒体少一些炒作,公众反思少一些误伤。即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当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rock.roll@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