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探讨“意象再造”
分享至:
 (9)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6-11-19 15:20
摘要: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双年展”,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探讨中国意象。

1986年,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上海诞生,30年来已成功举办了15届,发展成为见证上海美术发展、培育美术人才的重要平台。12月6日,第16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将亮相中华艺术宫。

 

在国际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意象

吕旗彰 梦舟,200x450x80cm,橹、钢索,2016年

 

1986年,首届“海平线”86绘画联展在上海美术馆初次亮相,展览“理论先行”,一连开了三天的研讨会,从学术上研究、寻找有探索性、时代性的青年艺术家。首届参展艺术家包括施大畏、俞晓夫、张培成等。30年来,在历届海平线展览中已展示了40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海平线”脱颖而出的艺术家大多已成为当今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漆澜    德拉克洛瓦与赵之谦(二),手工皮纸综合材料,75×218cm,2013-2014

 

2016年的第16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是海平线展览一次新的起航,也是一次新起点。上海美协副秘书长、本届海平线策展人丁设介绍,本届“海平线”试图回归东方文化的思考,特别是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把重心回归到对本土文化、哲学的发掘。也因此,展览主题为“意象再造”,意象是东方审美表达方式,“意”指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指外在具体的物象。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汇聚融合,“意象”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表达,而是国际语境下对东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我们想把这种文化现象,通过这个展览做一个呈现,让大家来重新探讨东方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可能性。”本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作品已经征集完毕,同样“理论先行”,组委会邀请吴亮、王南溟、龚云表、李旭、尚辉、朱其、方志凌、彭捷等全国美术理论评论家探讨这一主题。“我们想征求更多批评家的看法,通过讨论让意象的概念更具体,更显东方性,更凸显中国式审美。”丁设介绍,本届组委会希望展览能够引起公开讨论,“特别是当代艺术走到瓶颈期的时候,更应回归本土文化基础,评判当代艺术价值不是好与不好,而是是否基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判断,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的基础是否扎实。之前当代艺术概念更多是从西方接受,但经过30年发展,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文化提升到和国际同等的平台上,文化更加自信,也需要对西方进行文化价值输出。在这个层面上,探讨中国自己的意象概念就显得更有意义。”丁设说。

 

和上海美术大展“互补”

汪一舟 高山,装置,材料:宣纸 尺寸:约30米X15米X12米

 

海平线展注重时代性、学术性、探讨性,如今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范,把上海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

 

“海平线原来的基础是上海的本土艺术家,但现在也发展到上海周边乃至国外的艺术家,包容性越来越大,作品样式从传统的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拓展到装置、影像和公共艺术,为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提供机遇。”丁设介绍,海平线的特点是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和上海美术大展形成“互补”关系。“上海美术大展是一个海选的奖项,通过作品征集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最高是白玉兰美术奖。但海平线是策展人制的,由策展人进行作品邀请和遴选,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并以此来引导、推动文化提升。”

 

不囿于传统表达的海平线和上海双年展一样有着国际化的语境。丁设介绍:“也许展厅里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装的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比如同样表达山水,原本是用宣纸、毛笔,如今可能是用金属网构成,这些作品的精神基础是中国文化,只是材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意象再造的魅力。”

 

据悉,本届海平线有30位左右艺术家参展,150余件作品亮相,12月6日开展后,将持续持两个月。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题图说明:《常乐之净》作者姓名: 门雅旭。作品尺寸: 长:0.7m 宽:0.68m 高:0.35m。创作年代: 2012年。作品材料: 镜面不锈钢。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