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无人机"航拍镜头下,上海乔家路历史风貌区有个“明清古民居群”
分享至:
 (2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21-05-03 13:17
摘要:乔家路历史风貌区隐藏了一个“明清古民居群”。

在上海郊区分布着一些上海特色民居——绞圈房,老城厢里是否也夹杂着绞圈房呢?带着这一问题,上海高级建筑师、绞圈房子研究者徐大纬走进乔家路历史风貌区。

乔家路历史风貌区地处复兴东路以南、河南南路以东和中华路以西、以北的区域。“要从纵横交叉的这片老式弄堂寻找答案比较困难。”徐大纬说,老城区的居住密度很高,各种类型的老房子犬牙交叉,用传统的方法在卫星地图中分辨出哪些是石库门,哪些是绞圈房,哪些是自建杂屋,并不容易。

这一次,她借助于无人机航拍技术来重新认识老城厢。在航拍照片里她发现,这片历史风貌区里隐藏着一个明清古民居群。

缺角厢房的“小天井”有20多处

在乔家路历史风貌区,早期石库门和绞圈房都是一正两厢的三合院空间形态,难分彼此,非常相似。但是,有一群特殊的老房子却很容易被无人机所识别,那就是带有“缺角厢房”的老房子,即在合院民居东、西两侧的厢房屋顶上刻意留有的一个特殊的“缺角”。

缺角厢房的“小天井”   周飞华摄

这一次,徐大纬和几位老建筑研究者对整个老城厢进行了搜索,他们先用无人机自南向北地毯式扫描了一遍。然后,再在中低空定位寻找那些带有缺角厢房的民居。

“老城厢的原住民称它们为‘小天井’。”徐大纬说,它们的功能就是为合院内的暗房间(不能从大天井直接采光的房间)提供采光和通风。根据史料记载,在倭寇肆虐的年代里,为了防卫和安全的需要,合院民居很少敢直接对外开启窗户,这些具有采光通风功能的小竖井,成了明清时期老房子的最佳选择。

丹凤路200号 寿幼森摄

艾家弄66号、80号

在徐大纬的航拍镜头下,乔家路及其附近的几座著名文物保护古民居里都带有小天井,比如最乐堂、宜稼堂和书隐楼等等,还包括艾家弄艾可久旧宅、俞家弄叶颂蕃旧居、光启南路、西唐家路、药局弄、大夫坊......据粗略统计,有二十多个带小天井的老房子。可以说,乔家路历史风貌区隐藏了一个“明清古民居群”。

大夫坊36-40号,光启南路225弄1号

“我们把老城厢地区里搜寻到的所有带有小天井的老房子,全部标注在地图上,发现99%都分布在老城厢东南部分的乔家路历史风貌区,而老城厢其他地区则相对稀少。”徐大纬说。

老城厢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分布图

明清时代的上海古民居

这种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意味着什么呢?此前,徐大纬就做过相关研究。她在新场古镇、大团古镇、高桥古镇和嘉定西大街也进行过无人机航拍。航拍结果显示,那里也有一大堆这样的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它们和老城厢里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完全一模一样。“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上海不同地域范围里同时出现完全相同的古民居,且至今还有不少遗存,难道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吗?”

新场古镇南奉公路侧;新场古镇叶氏花行

带有小天井的古民居群代表了上海冈身以东濒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古民居形式,源于江南传统民居。在特殊的软土地基上,为了适应台风暴雨的侵袭和沿海倭寇的骚扰,这些古民居应运而生,它具有三面或四面有房且具有相互铰接的双坡屋顶的合院民居的特征,打上了厢房屋面缺角的时代烙印,是明代至晚清之前真实存在的上海古民居。

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都是当时最主要的民居形式。“随着年久失修,长期被忽略,它们行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若不是抬高视点航拍俯瞰它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它们。”在徐大纬看来,乔家路风貌区“明清古民居群”的存在,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是“上海城市之根”老城厢发端的一个起点。

大团古镇永春北路139-143号

高桥古镇石桥街

嘉定西大街吴蕴初故居

在中国的民居史上,相同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和民俗民风条件下,出现相同的民居形制,几乎成为一个规律。在松江、青浦和金山地区,有一种特色农村民居——落戗屋,常常带有小天井。而宁波鸣鹤古镇的合院民居也带有小天井。

宁波慈溪鸣鹤古镇的小天井老宅

距离上海较远的云南纳西族、白族和丽江等地区,曾经流行一种“三坊一影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合院民居。“三坊一影壁”是三面有房,中间有一个大天井的三合院,左右两侧厢房分别带有两个小天井,正门有一个高大的影壁;“四合五天井”则是一种四合院,除了合院中心有一个大天井以外,四面还带有四个小天井,总共有五个天井。

云南的“三坊一影壁”

云南的“四合五天井”

徐大纬认为,这些“小天井”的作用和上海的明清时期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一样,都是给暗房间提供采光和通风之用的小竖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三坊一影壁”和“四合五天井”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参观景点,它们的价值已经被认识,这些古民居都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建议留存图纸档案,列为保护

2002年,同济大学传统建筑测绘队为董家渡早期石库门的拆迁留下一本《董家渡地区石库门民居测绘集》,徐大纬认为,这种保存资料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今,我们有更多的测绘手段,可以采用无人机航拍、激光测绘和三维立体建模等方法,为它们留下全部图纸和档案,或者建立一个陈列馆、展示馆,来反映乔家路历史风貌区的主要历史街景和明清古建筑群的历史存在,留住老上海的乡愁,留下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乔家路历史风貌区拥有“历史风貌区”的称号,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几座古民居和几条老街这么简单,它还具有一个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历史的“明清古民居群”。“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见证了老城厢700多年的成长史,是上海开埠前的主要合院民居形式。

徐大纬认为,“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的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反映上海地域建筑跨越明清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化特点,建议列入保护建筑名录,像风貌区里的法定文物保护点例如徐光启祠堂、书隐楼、宜稼堂和梓园等几个民居点一样给予保护。

题图来源:航拍照片由寿幼森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