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新四军部队里的上海美术工作者
分享至: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马长林 2021-04-25 10:51
摘要:他们画画,但首先,他们是战士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共地下党的发动组织下,上海的文艺戏剧工作者建立了多个抗战演剧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战宣传演出。上海漫画界也组织了漫画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奔赴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此后,上海的一些美术工作者,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新四军的召唤和组织下,陆续奔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以他们擅长的绘画和木刻技能,通过各种方式,为抗战作出了特殊贡献。

  黎鲁创作的木刻《练兵》

  根据地美术创作的主力军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曾在苏北筹办《新华报》时表示:“宁可减少一个旅的经费,也要把省下的人力、物力用于办报。”

据统计,1941年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军部和所辖各部队办有30多种报刊;皖南事变后,华中解放区共有部队报刊40余种、油印小报200余种。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报刊印刷不可能像在城市里那样使用锌版或铜版,木版或石版是最可取、最方便的。于是,这些报刊的插图、刊头画和封面多是木刻作品,一块木板、一把刻刀,成了报刊版面创作的所有装备。从上海来到新四军的美术工作者,有很好的绘画基础,有的本身就擅长木刻,便成为报刊美术作品创作的主力军。

芦芒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1938年他在上海新华艺专学画时接触了中共党员,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他参加新四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芦芒随部队到达盐城,先后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江淮日报》美术编辑、江淮画报社总编辑等职,在《江淮日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插图。1941年在盐城时,他每天都要为《江淮日报》刻一幅木刻作品。当年9月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在盐城阜宁创刊《先锋杂志》后,芦芒为该刊创作了大量插图。《先锋杂志》第2期封面刊登芦芒创作的木刻作品《坚持华中阵地》。当时正是盐阜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最艰难的阶段,一些人对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失去信心。《坚持华中阵地》的发表,以艺术方式起到了指引正确斗争方向、鼓舞军民士气、号召人们坚持华中阵地积极斗争的作用。他的战友王庄霄回忆,芦芒在《江淮日报》工作时,每天晚上伏在草棚里的木板上,就着油灯孜孜不倦地刻着画着,总要搞到鸡啼天明才歇。

吕蒙也是一员干将。他年轻时在上海云霞制纶厂当学徒,学习图案设计。20世纪30年代初在广州参加了由李桦发起组织的“现代版画研究会”,其间同鲁迅建立了联系。1935年秋回到上海,在之江中学当美术和语文教员。1936年开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来到皖南,在新四军政治部任宣传科长,靠一块石板,办起了新四军最早的一份画报《抗敌》。他兼任主编,实际上连编辑只有两个人。他自编、自画、自描石版,还帮助工人印刷。

芦芒创作的木刻宣传画《军民团结》

  边战斗边创作的文艺战士

从上海来到新四军军营的美术工作者,首先是抗日战士。

芦芒多次参加了激烈的实战。无论在行军的马背上,在激战后的弹坑旁,还是在老百姓的草棚中,他总是掏出画笔不停地画着,仿佛从不知疲倦。每次战斗胜利后,他就坐在硝烟弥漫的废墟上,拿出随身带着的速写画本和炭笔,画下战斗胜利后的景象。

翁逸之1938年从上海来到皖南,从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在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工作。他在回忆中说:

 “那天我跟随一个排,严守山岗一制高点,执行掩护全连的任务。我们这个排有位虎背熊腰的机枪班长,他身高力大,面对涌来的敌人,他独力举起轻机枪,带领全班向敌人扫射,击溃了敌人,拖延了时间,保证了全连的转移,而他却在激战中英勇牺牲了。这位班长的大无畏形象和战士们悲愤高昂的情绪,都深深地激励着我,旋即将他的事迹编成了八幅组画,简朴地用铅笔勾线,设以淡彩,渲染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面貌。当战斗胜利结束、开庆功大会的时候,我把这套连环组画张贴在那个连队的墙报上,在记忆犹新的战士们眼前,重现了刚才牺牲的同志的真实、亲切的形象,加上连队文化教员带着深挚感情的配合讲解,战士们看了十分感动,在大会上纷纷宣誓,要化悲愤为力量,为机枪班长报仇。”

由吕蒙、莫朴、程亚君合作创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完全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1941年,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来安县古城与陈仓之间一个叫“铁佛寺”的地方,党的一名优秀干部、民兵中队长惨遭敌人暗杀,最后匪首被捕落网。当时,莫朴、吕蒙、程亚君得到淮南抗敌文化协会的同意,决定用木刻连环画将这一事件反映出来。他们到铁佛寺现场访问、观察和速写,编出了脚本,然后夜以继日地创作,不久因敌寇扫荡,部队分散打游击,只得将所刻作品(木版)包好埋在地下。等敌人的扫荡被粉碎后,所刻的作品中多幅木版因受湿气所蚀翘了起来,不得不重新雕刻。后来,敌人又进行大扫荡,部队化整为零,三人分开了,剩下十分之二的作品便由吕蒙单独完成。吕蒙以一天刻5到6幅的速度,完成了整个创作任务,为此手指上都磨出了老茧。这部由110幅画面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艰难斗争的作品,成为中国版画和连环画艺术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莫朴、吕蒙、程亚君创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其中一幅)

原来在上海《文汇报》做美术工作的张芸石,1940年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在司令部服务团工作,活动于澄、锡、虞、苏、熟、太地区。他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画了很多速写。1944年初,在参加永安、樊川“围城打援”战斗中,担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的张芸石在前线对敌喊话。敌人对着喊话的方向不时地打枪,连长拉着张芸石说:“已暴露目标,快转移阵地。”张芸石坚持说“没有关系”,没想到再一次向敌人喊话时头部中弹,当场牺牲。

1945年9月22日,新四军解放淮安那天,从上海来的美术工作者吴联膺、钱小惠和苏北美术工厂的其他同志,在激昂的冲锋号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战士们一起登上城墙,冲进城里。天一亮他们就来到市中心的大山墙等处画毛主席、朱总司令像。在淮安城墙上,他们并排用七架攻城云梯绘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气象雄伟的画像引来众多百姓围观、赞叹,运河上的行船和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对新四军后续解放其它城市起了很大作用。

  

吴耘刻的“抗币”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