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这张照片,母亲为什么珍藏了一生?
分享至:
 (3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伟成 2021-05-09 08:01
摘要:母亲珍藏着一张照片,曾刊登在1957年的报纸上,照片背后却是当年一场令人寻味的外交棋局。

母亲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前排左二),年轻漂亮,充满活力,身着旗袍,外套一件针织上衣,烫着卷发,薄施粉黛,与一众年纪相仿的女性整齐站成一排,手中挥舞着花束,人人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看到这张照片时已是2009年。那年母亲正好80岁。她把那张有点泛黄的照片交给我时,照片用一张薄薄的报告纸包得妥妥的。记得母亲当时说:“这张照片已经50多岁了。那是你妈妈当年到机场欢迎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时,一家报馆的记者拍的,后来还刊登在《文汇报》上,算是很稀奇了。你现在也是记者,能不能托人帮忙把这张照片再翻拍几张?这样以后就不怕找不到或者遗失了。”


1957年4月23日文汇报版面截图

母亲的照片并不多。在我成家前与父母同住的房间墙上,有一个镜框里置放着好几张照片,除了上方有一张父母的黑白结婚照外,其余都是我和妹妹、弟弟各个时期在照相馆里拍的人像照、艺术照,四周都切出有规则的整齐花边。母亲这回拿出来的照片,我不仅从未见过,甚至也没听她讲起过。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陈年往事呢?

历史清晰地记载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率团访问中国是1957年4月至5月的事。20世纪50年代,中苏交往堪称新中国外交领域的重大事务。所以,伏罗希洛夫访华自然受到超高规格的接待。据媒体报道,伏罗希洛夫访问上海的日期是4月22日至25日。母亲珍藏的这张照片,应该摄于22日在龙华机场举行的万人欢迎仪式上。

据报载,伏罗希洛夫率领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是1957年4月15日抵达北京的。当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贺龙等中国党政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代表、数万群众到首都南苑机场迎接,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4月17日,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国宴,欢迎伏罗希洛夫主席一行。当时,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尚未建成,国宴一般都安排在北京饭店举行。能获得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款待之礼遇的,显然是中国领导人认定最重要的贵宾朋友了。

外交部解密档案披露了当晚的国宴菜单:冷盘、清汤白燕、红烧鱼翅、冬菇围扁豆、炸鸡腿、松鼠鳜鱼、莲茸香酥鸭、冬瓜盅,另有点心、时令水果等。

根据中苏两国事先商定,伏罗希洛夫主席一行离京后将到外地继续参观访问。首站是东北。他在朱德、贺龙、罗瑞卿等陪同下,先后访问了沈阳、鞍山、大连等地。4月22日,伏罗希洛夫主席一行坐专机经天津飞往上海。


解放日报新闻照片。前排自左至右: 刘少奇委员长、伏罗希洛夫主席、宋庆龄副委员长、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步出机场。记者俞创硕摄

1957年4月23日上海报纸的头版几乎全部是上海人民热情迎接伏老的相关报道,图文并茂。母亲珍藏的照片即刊登在第二版左下方,图片文字是“上海妇女向伏老欢呼”,署名“本报记者钟志仁”。

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江南春雨缀红云 万巷人空接国宾”为题记录了申城这次盛大的欢迎仪式:

本报22日下午4时35分讯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叶·伏 罗希洛夫今天下午 四时三十分乘飞机到达上海。

特地来上海迎接贵宾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在上海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宋庆龄都到机场欢迎。

……


1957年4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解放日报资料库)

在母亲的记忆中,她就是作为上海市各界妇女代表前往龙华机场参加欢迎仪式的。街道干部事前叮嘱过她:“能到机场欢迎苏联领导人,是十分光荣的任务。组织上信任你,把这份荣誉给了你,你要好好珍惜。”照片中我依稀辨认出母亲身旁还有戴家姆妈、胡家姆妈等熟悉的面孔,都是我小时候随母亲串门作客时认识的邻居长辈。她们都不是工农兵,家境殷实富足,但也不是资本家之流。

母亲她们被安排在欢迎人群的第一排。所以,她清清楚楚地看到银色的专机在停机坪缓缓停稳,身穿大衣、头戴礼帽的伏罗希洛夫步出机舱,走下舷梯,全场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和锣鼓声。一群少先队员首先走近专机向伏老献花。伏老微笑着接过鲜花,弯腰亲了亲小朋友的脸颊,然后与在场的上海市党政军负责同志和文艺界知名人士一一握手。母亲最喜欢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也出现了。她曾经在苏联演出过越剧《西厢记》,在向伏老献花时特地大声说:“我在莫斯科见过您!”

主宾寒暄过后,伏罗希洛夫一手挽着宋庆龄手臂,一手牵着向他献花的小朋友,精神矍铄地健步朝欢迎人群走来,接受上海各界群众的热烈欢呼和热情掌声。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把手中的鲜花花瓣抛撒到他身上,并不断高呼:“热烈欢迎伏老!”“中苏友好万岁!”机场几乎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街道边的欢迎群众(解放日报资料)

那天下午春雨霏霏,一直未停,地上还有不少积水。母亲她们穿着镂空的皮鞋和玻璃丝袜,双脚全都湿透了,但没有人因此退缩,始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她们吃过午饭即坐卡车到龙华机场,稍事休息便被分组站位,预先演练。“在激动的感情海洋里,人们忘记了地上的积水,忘记了连绵的春雨。”这是现场采访记者的共同体会。

母亲说:当年,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自己不懂外语,但不少苏联领导人很长的名字她都叫得出。电影院里放的苏联电影也很受欢迎,像《青年近卫军》《金星英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夏伯阳》《伟大的公民》《乡村女教师》等,他们这一辈人多多少少都看过,对影片里出现的苏联革命者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如瓦西里、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而《保卫察里津》中伏罗希洛夫是主要角色,完全算得上是熠熠闪光的“明星”人物了。所以,当母亲和她的伙伴们在欢迎现场真真切切地看到银幕上的外国英雄在自己面前走过时,她们的欢呼、雀跃、激动,确实是她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当年的母亲还不到28岁。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年轻的她热情拥抱人民翻身做主的新社会,积极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知疲倦,不计报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淳朴而强烈的翻身感、幸福感,也许是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的。当时我还未上学,正需母亲呵护照顾,但她却把我交给了年迈的曾祖母,自己没日没夜地参加里弄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习啦、劳动啦、开会啦,什么都不愿落后,包括到机场欢迎伏罗希洛夫这样光荣的外事任务。

可以说,伏罗希洛夫主席访华期间,几乎每到一地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如此盛况堪称空前绝后。根据外交部解密档案记载,《接待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工作计划纲要(初稿)》明确要求,上海市组织群众3万人参加机场欢迎,从机场到住地则组织22万人夹道欢迎,群众需要手持中苏两国小国旗、欢迎标语、花束……因为这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重要的主场外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精密安排,务求取得圆满成功。

人们不免还有疑问,伏罗希洛夫这位在中国外交史上并非有特别地位的来宾,为什么会受到超过所有苏联来访领导人的最高规格接待和礼遇呢?


报纸上刊登的宣传画(解放日报资料)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由苏联提出召开苏、中、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背景下的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这是二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首次坐到一起,共同商讨亚洲两场战争和平解决方案的重要多边会议。毛主席任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首席代表。会议期间,周总理利用这一难得的国际舞台,与多国领导人频繁接触并会谈,展开了一系列穿梭式外交,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外交的亲和力以及他本人在世界外交场合的个性魅力。其中就包括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1957年,世界正经历冷战博弈十分激烈的时刻,这场访问尤显重要。

这一切,当然与母亲无关。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她何曾知道其中的一丝一毫?但此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这也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的。也许这就是这张照片我多年未曾得见的真实原因吧。

母亲向我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其实已出现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健忘。我那时常常发现,母亲上街买菜回来,刚进家门换好拖鞋,会突然发出惊呼:“糟糕,我把买好的一把刀豆忘在摊头上了!”或者是点火烧排骨后,会突然想起去阳台晾晒衣物,然后坐在藤椅上休息,直到厨房间弥漫起一股焦煳味儿……然而,当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参与欢迎苏联领导人的那次经历时,一切又仿佛历历在目,鲜明如昨。是啊,平凡、朴实的母亲一生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以听党的话、跟党走为荣。作为中苏友好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她是把春雨中欢迎伏罗希洛夫的那个半天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岂能随着年华老去而轻易淡忘!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为作者母亲(左二)当年作为上海各界妇女代表前往机场欢迎伏老的新闻照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