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中国人是否真的缺乏美的教育?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1-03-20 20:01
摘要:艺术是世界上最能满足人性,又最能考量人格的行当。

徐建融所著的《中国美术史》于日前再版,这些穿越时光的文字与见解依旧能给读者提供鲜活的启发。

从农民到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建融亲历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他说:“美育的普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福分。


      不能用艺术去“哄人”,也不能“哄自己”

上书房:您在书中说:“写美术史的目的时刻存在,但又永远无法达到。”您写美术史的目的是什么?

徐建融:在今天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写美术史的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让大众看得懂。让大众通过对美术史的阅读与学习,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发扬民族传统。

上书房:艺术鉴赏能力是无形的,需要日积月累,提高这种能力除了阅读美术史之外,还有哪些方法? 

徐建融:读书、看画、参观博物馆,都是不错的方法。我认为,提升美术鉴赏能力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画家,对大众来说也很重要。创作能力是个别人需要的,但鉴赏能力是所有人都需要的。

对于大众来说,除了欣赏,也可以动手实践,自己画一画、写一写,会有不同的体会。不过,画画、练书法到了一定的程度,容易陷入一种心理误区,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钱锺书先生曾引用西哲语说:艺术是世界上“被并列为三种哄人的玩意儿”之一;他又补充说,艺术是艺术家“也在哄自己的玩意”之唯一。

我的理解是,钱锺书先生并不是在绝对地嘲弄艺术家,而是说艺术是世界上最能满足人性的行当,艺术又是世界上最能考量人格的行当。

上书房:如何理解这句话?

徐建融:在其他行当中,比如举重或者长跑,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力气最大、自己跑得最快,即使是拿到了奥运会冠军的人也不敢,因为强中更有强中手,评判的标准是客观的,至少是相对客观的。然而,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可以从艺术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容易认为自己的水平是最高的。因为,艺术的标准是主观的,个人的意志在成功、失败的评定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众所公认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够高了吧?米芾却说:“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所以,注重人格修养的人,一定要慎于艺术。不能用艺术去“哄人”,也不能用艺术来“哄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能“慎艺”的艺术家,才真正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誉。很多高水平的艺术大家,比如谢稚柳先生、启功先生、程十发先生,都谦虚地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

苏东坡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自己:“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他说自己只是一个识字的耕田夫,不敢加入士大夫的行列。读到这句话,我心里很有共鸣。我曾经也是一个农民,我出身于浦东的农家,40岁以前一直保持着务农的状态。


徐建融 《兰花》

上书房:前不久,您的个人书画作品展“长风万里”在程十发艺术馆展出。无论是花鸟、人物,还是山水,您皆笔墨精熟。从农民到美术史论家、书画家,您与艺术是如何结缘的? 

徐建融:小时候我不愿意吃饭,祖母就拿香烟牌逗我,上面印着张飞、关羽。后来,祖父每周会从工厂图书馆借些连环画给我看,我就依样画葫芦,照着连环画描摹一些人物造型。我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学校图书馆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图书馆的负责人王京盙老师是篆刻家王福厂的弟子,在他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传统书画。我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谢稚柳先生的《水墨画》,真是如获至宝,就此了解了中国书画的演变历史。

我曾跟随姚有信先生学画人物,姚先生后来调入上海中国画院,我每星期去画院,认识了唐云、陆俨少、陈佩秋、应野平、胡若思等书画名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到农闲时,我就骑着自行车从浦东高桥出发,去市区前辈名家的府上拜访请益,他们的人品与艺德深深影响了我。恢复高考后,我读的是物理系,做了一年物理教师后,我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的研究生,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变。


徐建融《梅花》

一件艺术品好不好,最终是历史决定的

上书房:尽管现在的艺术普及类读物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经典艺术、经典绘画是“高大上”的,离当下生活太远。欣赏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对于现代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徐建融: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这就是欣赏艺术最本质的意义。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文艺对于生活的意义,就相当于眉毛在脸上的作用。眼睛可以看,鼻子可以呼吸,嘴巴可以吃饭、讲话,耳朵可以听,都很有用,唯独眉毛没什么作用,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眉毛,就会很难看。

我早先认为这句话是启功先生的发明,后来经过考证才发现,这句话原来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所说。他是松江人,是董其昌的朋友,他的号就叫“眉公”。

上书房:丰子恺先生曾说,中国人最缺乏美的教育。您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徐建融:在丰子恺的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是第一位的,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不可能重视审美教育。我年轻的时候,要欣赏经典的绘画作品是很难的,报纸上一旦刊登好作品,我都会如获至宝一般剪下来,尽管那时候的报纸是黑白的。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审美教育明显进步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美育得到重视与普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福分。

上书房: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欣赏水平比过去已经大大提高,但时不时还是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书画作品、公共艺术作品。被网友们调侃的那些“最丑建筑”“最丑雕塑”一次次地挑战人们的审美底线。

徐建融:我认为,这恰恰说明现在的审美教育普及了,每个人都有自信,都要发表意见,而且都认为自己的眼光是对的。但正如刚才所说,欣赏艺术品不是解数学题,评判一件艺术品的好坏,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所谓的“最丑建筑”“最丑雕塑”如果是唐代的,大家肯定觉得好得不得了。换言之,这些作品过100年之后再看,也很难讲是不是丑陋的。

前不久,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孔子的批评观》。我在文中写道:艺术上的批评永远不会使人(别人)进步,因为人性是自以为是的。只有自我批评才会使人(自己)进步。随着审美的普及、网络的发达,大家似乎都喜欢批评别人,不愿意批评自己。

很多人请我看画,我认为好的,我一定会说好;但我认为不好的,一般不说不好,因为我的意见也不一定对。还有一些作品是我看不懂的,我更不能评判。

凡·高生前没有人认为他画得好,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画得不好。所以,艺术的标准是多元的,一件艺术品到底好不好,最终是历史决定的。不要只想着评价别人,要多批评自己,这就是我的看法。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徐建融 《松壑飞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