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糖耐量试验有面条餐、全国造起标准小屋:瑞金内分泌团队8年创12项技术发明
分享至:
 (6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21-03-06 21:07
摘要:“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亟需借助新技术发明来提高!”

若你对“代谢性疾病”一词稍感陌生,那么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等众多慢性疾病,一定早已走近,甚至走进你的生活——以糖尿病为例,最新流调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为1.14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约占一半的成年人人群。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已经上升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代谢性疾病为何危害大?从本质上来看,它将让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多种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健康危害。

与“患病人数多、病程长、致死致残率高”相对应的,是大众知晓率、病程控制率的低下。目前,知道自己患病的糖尿病人数比例仅为30.1%;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降糖治疗,而其中仅有39.7%的人血糖得到了适当的控制。

“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亟需借助新技术发明来提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王卫庆、宁光团队历时8年,围绕“代谢性疾病诊治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系统性取得12项技术发明,在改善代谢病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成功打造临检技术、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及应用的产学研链,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面条标准餐”让糖耐量试验不再难忍

目前,国内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常常用到两个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以往试验要求一次性口服大量葡萄糖,随后定点抽血检测,但很多人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而无法耐受。

在国外,往往用诊断标准餐(混合餐耐受试验)代替葡萄糖来进行。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标准餐是1982年由陈家伦教授提出的馒头餐:由二两面粉做成的馒头,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与75克无水葡萄糖相当。

但是,馒头餐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馒头餐试验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OGTT,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真实反映病情;其次,馒头使用的原料、重量、烹饪方法和时间难以统一,贮藏也较为困难,从而造成临床上使用的馒头无法统一标准,而实验结果也显示馒头的GI(血糖指数)误差较大,对血糖和胰岛素C肽的水平产生的影响可能不稳定。另外,一些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入睡、咀嚼吞咽困难,不能按时(5至10分钟内)全部吃完馒头。

能不能用其他食物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保证精确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提高病人的接收度和依从度,并解决老年病人由于咀嚼能力下降所带来的依从性问题的标准餐。”王卫庆说,大家将目光投向了面条。

为此,瑞金医院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及中粮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面条标准餐,每100克中,含有300至400千卡的能量、70至80克的碳水化合物,小于10克的蛋白以及0至2克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为淀粉。“面条可以为鲜面、半干面、挂面、非油炸方便面等,还包括调味料、佐料、蔬菜等。”据悉,团队同时对面条的制备方法制定标准化方案,如原辅料预处理、调粉(和面)、熟化、压延、切条、切断、蒸面、冷却、浸渍面条、计量包装等过程。“如和面时间一般控制在15至20分钟,冬季宜长,夏季较短;挂面熟化时间一般为10至15分钟;初压面片厚度通常不低于4至5毫米;蒸面时间控制在3至5分钟,温度为95至98℃。”这些数据听起来仿佛是“菜谱”研究,却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一面条标准餐,让糖耐量试验更便于食用、接受度高,不会加重患者胰岛细胞负担,产品也便于工业化生产,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临床评估和随访的一致性。目前,主要申报单位已成功将技术转让给中粮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用于商业开发。基于中国庞大的糖尿病人群,该研究将具有极大的市场规模。

“橙色小屋”让糖尿病诊疗实现全国标准化

“庞大的代谢性疾病患者,其实分布在各地各级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各级医疗机构缺乏统一的疾病评判、疗效评估、随访就诊等临床诊治流程和体系,造成个体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牵头发起“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建设,旨在建设并推广的一种全新的疾病管理模式并覆盖全国。“借助代谢性疾病全国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网络,以及在医疗机构中建设的代谢病管理中心,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标志性外观、基础设备、网络设施、诊治流程和管理制度,真正把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起来。”

走进橙色基调的MMC中心,先进的诊疗技术与物联网管理相结合,一站式诊疗服务不再是空谈。同时,MMC中心开发“瑞宁助糖”,通过人工智能革新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模式,为全科医生提供辅助诊疗方案,全面提升标准化诊疗水平。在“瑞宁助糖”的研发过程中,国内外最前沿的糖尿病用药策略、专家经验及AI数据模型都被植入人工智能机器的“大脑”。深度学习后,它可最大程度还原专家在治疗糖尿病时的用药思路,根据患者不同身体代谢状况,给出多项综合建议,辅助基层临床医生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在各地MMC中心,患者将得到与在上海相同的治疗。”宁光说,在任意一个MMC中心就诊的患者,前往全国其他MMC中心,所有检查指标都被互相认可,不需要重复检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核心理念,让该模式已在全国千百家医院复制,有望构成代谢病患者管理的常态模式。

同时,团队还开发“MMC医家”“MMC管家”“糖尿病风险评估”等多种应用软件,研发多种眼底人工智能自动报告系统、可穿戴设备、数据影像云管理等智慧医疗技术,极大提高了代谢性疾病的管控效率和质量。

除此之外,本项目中,团队首次在中国青少年肥胖人群中建立肠道共生菌—代谢物—肥胖表型关联,并由此分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株阿克曼氏菌株用于减重降糖,属国际领先水平;发明肠道宏基因组筛选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发现B和P型肠型菌群特征可作为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的疗效筛查标志;发明雷公藤红素联合小檗碱两种单体联合制备技术,在降低药物使用剂量和副作用的同时,发现更能显著降低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代谢,为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创新性方向。

栏目主编:顾泳
图片制作:黄海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