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70多年前,苏州河畔的“民校”历史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21-02-28 18:17
摘要:每一盏灯就像是亮起的一颗星,终有一天,会变成改变世界的熊熊大火。

“叮铃——叮铃——”2月28日,位于苏州河畔的三十七民众夜校,正式摇响了复课的铃声。当天上午,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在这里举行了“学新四军历史 扬‘三⽜’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街道党史学习教育授课点也在此揭牌。

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坐落于万航渡路2036号,馆内面积约120平方米。民校,即“民众夜校”。抗战胜利后,中共上海市委指示迅速打入教育界,以办民校为主要形式,积极扩展农村阵地。于是,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就成为当时众多的夜校之一,培养、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地区开展党的工作。

而今步入纪念馆,朴实的青砖纹路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年代感,陈列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煤油灯、收音机、打字机、珠算盘等老物件,还原了昔日夜校的场景。馆内主要展示了抗战胜利后,党组织为唤起民众觉悟,壮大革命力量,推翻当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受到的压迫,从而创办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历史。

纪念馆还对上海解放前夕最后一位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陈仲信烈士的生平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原新丰第一织布厂党支部书记万忆琴、原中共新泾分区委委员范仲奕等原三十七民众夜校师生的回忆,和对民校历史功绩、周家桥街道参与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工厂、学校、作坊的变迁史等展示,参观者得以学习、了解一段党的发展历程,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请大家先点亮桌上那盏灯,每一盏灯就像是亮起的一颗星,终有一天,会变成改变世界的熊熊大火。”当天,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副会⻓陈晓光还为周家桥街道的党员干部和居民上了开年第一堂党课。在他的讲述中,70多年前三十七民众夜校更为详细的发展史铺展在了今人的眼前。

1945年,新四军战士万忆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辗转来到上海,进入新丰第一织布厂,但还是没有找到党组织。1946年开始,中共先后在上海的新泾、龙华、大场3个地区建立分区党委,创办民校。当年 2月,新泾区由俞树芳在当时的大金更小学创办三十七民校。也正是在这里,万忆琴听了老师教授的第一堂课,马上认准,这里就是她寻寻觅觅、朝思暮想要找的组织和“家”。

为何叫“三十七民众夜校”?陈晓光介绍,其中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因素,来自于当时的保甲制度——当时,新泾地区属三十七保。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的一大特色,是由书记俞树芳亲自教授主要课程,学员则大多是来自新丰、丰田等纱厂的工人。一直到1949年5月,这里都是当时工人运动的指挥所之一,并促成了新丰纱厂等单位建立厂党支部和厂工会,并发展党员。

“以上就是当时的上海郊区借助创办民众夜校,发动群众运动,建立党组织的艰难而光辉的历史。”陈晓光说。

这堂党课也是周家桥街道范北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开展的主题党⽇活动之一。居民党员赵沪芳说,通过这场特殊的党课,自己第一次详细了解到曾发生在周家桥的这段宝贵历史。“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我们党员也要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使命。”

范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宋键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来到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这段乡土党史,也是对参与这段党史的革命老战士最好的致敬。“新的一年,我们居民区党总支也要充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

据悉,纪念馆内还设有“万航渡口”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将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居民区党总支、驻区单位等“两新”组织的党员生活,成为长宁区和上海又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长宁区周家桥街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