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这位科学家不管在哪吃晚饭,都要再去趟实验室,最欣赏阿甘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21-02-26 06:01
摘要:今年的除夕夜,他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安静谦逊,这是43岁的周斌给人的一贯印象。就算在自己的科研成果发布会上,这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员,一如既往语气淡然,却不忘在回答每一个提问后说一声“谢谢”。

【十年磨一剑】

“这一原创工作,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中科院院士李林赞许的这一原创工作,正是周斌研究组开发的长时间不间断捕捉细胞增殖的新技术,并利用这一新技术发现新生肝细胞的来源。

器官的再生机制是什么?这一问题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列为“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周斌团队一直致力于器官再生的细胞示踪技术研究,就像追踪细胞的前世今生——细胞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通过改变细胞命运来治疗疾病。

传统检测细胞增殖的方法就像照相机,只能拍摄一个瞬间。能否开发一个“录像机”,不间断地追踪细胞增殖呢?早在2010年,周斌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当年,要想培养一只转基因小鼠,远比现在复杂得多,一旦失败两年就过去了,还得重新再来。与此同时,新的细胞示踪系统应用前景也不明朗。对于这样一个既“冷门”又困难重重的研究课题,周斌坚持了下来。

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基于重要技术的出现,比如电镜、质谱和PCR技术等,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从0到1的原创发现,需要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理念创新,即解决科学问题的创造性视角,二是研究工具(技术手段)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要有宝刀,还要会用宝刀,周斌的这一工作正是两个创新的结合。”中国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主编李党生说。

【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样的创新工作,不止一桩。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心脏中的冠状动脉都是由胚胎期形成的血管扩增而来。周斌研究组发现,心脏中的部分冠状动脉其实是在出生后形成的。他们首次利用遗传谱系示踪技术重新定义了冠状动脉的生成方式及血管新生的概念,揭示了冠状动脉血管的新起源——心内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并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知名科学家曾声称,在心脏中发现能够再生心肌的干细胞。2018年8月,周斌研究组发表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在成体心脏的生理稳态还是心肌梗死后,都不存在能够形成心肌细胞的心脏干细胞。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高居首位。国际心脏研究会每年会在全球评选一位在心血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研究员奖”,2019年度这一荣誉授予了周斌,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周斌在母校浙江大学

【至于寂寞,一点也不觉得】

“这么多年跟着周老师学习,最大的感悟就是,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有多坚持、多努力、多专注。”周斌的学生何灵娟博士(现就职于西湖大学)说。

熟悉周斌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大都泡在了实验室。不管在哪里吃晚饭,他都要再去一趟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深夜。今年的除夕夜,他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他酷爱跑步,曾经参加过两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学期间,原本体育成绩一般的周斌,每天放学后都去操场跑步,后来在学校800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必有所获。


周斌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男子长跑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科研好比马拉松,需要坚持不懈,在某个领域深耕。”尽管由于膝盖问题,周斌已经不跑马拉松了,但马拉松的精神他一直没有忘记。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因为阿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总是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觉得枯燥和寂寞吗?“科研是比较辛苦,但也有快乐,比如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所以不觉得枯燥。至于寂寞,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天都很忙,也很充实。”周斌说。

题图来源:作者拍摄
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