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别的城市都在长高,绍兴却变矮了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凌君 2021-02-24 18:24
摘要:绍兴古城想要真正“显山露水”,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

过去几年间,绍兴变矮了。

原“绍兴第一高楼”绍兴大厦已被拆除,原址所在地附近正建设古城文化展示区、古城休闲商业区等;2017年9月华夏大厦拆除后,已建成休闲公园,从山阴路和鉴湖前街等进入绍兴古城,府山一览无遗;2019年4月,12层高的震元堂大楼拆除,将改建震元堂,展现百年老店的历史风貌,使之与古城环境更好融合;2020年4月,海港大酒店开拆,小高层建筑被夷为平地后,绍兴人突然发现,旁边的塔山来到眼前;近百米高的王朝大酒店被列入征收拆迁范围,未来将成为书圣故里南入口;今年2月初,绍兴府山片区24号地块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发布,绍兴新华书店将进入拆迁倒计时。落成至今,这座外形酷似“书本”的图书大楼已陪伴绍兴人走过整整20个年头,是绍兴古城内极具标识度的标志性建筑。

拆高楼之外,绍兴还有一批高楼被“矮化”了。绍兴胜利西路原市机关大院内两栋12层的高楼,被“拆改”降至5层,削层后的两栋楼连成片,成为“中国气象博物馆”;原来的市政府会议楼降层改造成“绍兴名人馆”,原来的市信访楼减层改造成“绍兴清廉馆”。


绍兴胜利西路原市机关大院内有两栋高层建筑,高12层,目前已被削减到5层。“削层”采用工程机械方式进行,耗时20天。采访对象供图

近几年,有绍兴人说,古城矮了之后,视野好了,天际线露出来了;但也伴随质疑和争议:简单把城市变矮,就一定能还原古城的韵味吗?


绍兴古城一景。采访对象供图


“削楼”多少有些“浪费”?



绍兴变矮,有据可依。

绍兴古城天际线的高度约束,以六层楼房为标准。2013年,《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新建筑,其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9米,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24米。2018年9月,经过数月的反复论证,绍兴颁布了古城保护第一部地方法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把“削楼”标准明确写了进去。当时,为了论证天际线标准是否合理,绍兴市人大和名城保护办公室广泛征求意见,慎之又慎,有的条款先后被修改了22次。

2019年1月1日,《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规定对古城范围内现存不符合城市天际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要求的建(构)筑物,应当根据古城保护相关规划逐步依法实施降层、改造或者拆除措施。

1982年,绍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以及纵横交错的水系,辅以传统台门民居,对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古城,这是区别于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让绍兴变矮的目的,在于恢复绍兴的“形”,让古城“显山露水”。

但大多数人,只将其简单理解为“削楼”二字。

去年10月,一则“绍兴削楼”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27岁的潘甘华转发了这条消息,并配文“多此一举”。潘甘华虽然在上海工作生活,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绍兴,他对老建筑有感情。在他看来,这些建筑曾是他小时候老城区的地标性建筑,已成为一代人对家乡的回忆,拆除或“削短”,多少有些“浪费”。

今年春节,返乡过年的潘甘华觉得家乡很“陌生”,不少路口因施工围起了挡板。

比如,越城区解放北路和环城北路交叉口,围起的区域搭建出了古城墙和城楼的“骨架”,这里即将建成古城入口。但在他记忆中,这里曾有一幢可能比他年纪还要大的高楼——12层的绍兴大厦。1987年,绍兴大厦正式对外营业,它集购物、住宿、餐饮于一体,算得上绍兴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商贸综合体”。绍兴大厦原址这一带的前景听起来很美,未来的绍兴古城入口,除城墙和城楼外,还包含古城文化展示区、古城休闲商业区等。但潘甘华有些疑惑:“钢筋铁骨建起来的古城墙,真的能还原古城的历史风貌吗?”


位于绍兴书圣故里南大门旁的王朝大酒店和新华书店建筑不仅超过限高标准,还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 采访对象供图


绍兴古城局部俯瞰。采访对象供图



是“削楼”还是“疏解”?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也不太赞同“削楼”。

在他看来,对于一些“有遗憾”的建筑不如“将错就错”。“当初没有考虑历史街区风貌管控要求,为了经济发展建了一些高层建筑是不对的。但是,现在为了风貌协调的静态美,再把它降层,也是一种浪费。”方明说,“纵然绍兴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的绍兴历史街区大多不过是一二百年前的清末建筑,绍兴不可能回到2500年前的历史风貌。也许,建筑的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方明认为,应当对历史发展阶段适当多一些包容,多用设计的办法来弱化建筑带来的“遗憾”,从而更多地保留历史风貌。

然而,方明不知道的是,在绍兴,有些建筑的“遗憾”并不能通过设计来规避,实在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比如,作为绍兴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书圣故里,名人故居、古老台门不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江南水乡气息浓郁,却一度因“打不开门”而困扰。外地游客没少抱怨:“开车沿书圣故里走一圈都不一定能找到入口。”原因是书圣故里街区被两幢高楼遮挡了视野,尤其是南大门旁的王朝大酒店,由于经营不善早已关门多年,观感很差。好在,书圣故里已被列入首批启动的旧改重点项目,王朝大酒店被排在拆除名单001号。高楼拆除后,整个书圣故里终于能“露”出来,而入口处的园林式矮墙设计,将增强进入景区的仪式感。

相比“削楼”,一些古城保护和城市治理的业内人士,更愿意用“疏解”一词——不是强求绍兴古城一定要很快地变矮,而是要在古城保护中不断探索如何提升城市功能。目前绍兴古城范围内,还有一百多栋高层建筑超过相关技术标准,虽然有的高楼已经被拆除,但绝大多数的地块和建筑的改造仍处于规划和论证阶段。每一幢高楼的拆与改,都会依法依规、充分研究,争取“一楼一策”。

究竟是“削楼”还是“疏解”,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其中的关键是,大家已经有共识,要把绍兴古城保护好、利用好,但问题是,究竟怎么保护、怎么利用?


绍兴胜利西路原市机关大院内有两栋高层建筑,高12层,目前已被削减到5层。削层后的两栋楼将连成片,以“中国气象博物馆”亮相。旁边的原市政府会议楼改造成“绍兴名人馆”,原市信访楼改造成“绍兴清廉馆”。 采访对象供图



“治水”是古城保护关键抓手



从1982年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绍兴在古城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都强调,绍兴的最大优势、最大价值和最高知名度,就是历史文化,要尽可能保护好与古城相关的文化遗产、历史风貌。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绍兴的古城保护路径不明。毕竟,古城面临着保护古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初的古城范围仅为8.3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人口稠密,要想原封不动地保留古城,难度极高。古城保护也一度因缺乏整体布局,而只能在修复文物古迹等细节处入手。

在立法和规划之外,真正有效的抓手,是“治水”。

绍兴十座城门七弦水,据百余年前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当时城郭设城门九座,其中七座为水门,全城有河道33条,石桥229座。绍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如果说疏解过高建筑是为恢复古城的“形”,那么“治水”实为古城保护之“意”。

纵观绍兴的古城保护发展史,大量的保护工作围绕着水展开。2007年,时任绍兴市规划局局长林抒,在总结古城保护“绍兴模式”的演进与发展时提出:“水是绍兴古城的灵魂,治水是古城保护的关键。”

绍兴古城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同一时期,绍兴古城内停止了填河筑路、拆桥,并开展了河道疏浚、淤泥清运等工作。比如,在南门、偏门等处设置翻水站,引外河清流入城,促使城内河水变活。时至今日,古城内约30公里的河道和多个湖池水面仍发挥着防洪、排涝和水上交通等作用。与此同时,绍兴规定城内8条河道两侧各50米为水乡风貌特色保护区,严格控制沿河民居的翻建、改造,保持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延续了水巷小弄的传统风味。


绍兴古城一景。采访对象供图


很多人知道绍兴“三缸”很出名——染缸、酒缸、酱缸。的确,“三缸”代表的是绍兴传统产业的荣光。然而烦恼也有,最主要的是环境的压力。“三缸”都要靠水,尤其印染是吃水大户。绍兴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每年老百姓关于黑臭河的信访、投诉有两三百件。从1999年开始,绍兴将100多家印染、酿酒、建材等企业迁出老城区,调整城市内工业仓库的不合理布局。到了近些年,治水进一步升级。2016年开始,绍兴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河长制探索。

林抒提出,绍兴的古城保护依赖于以“山”和“水”为“线”串起的旧城风貌整合。一方面,通过对水城街巷进行规划保护,对城内河流逐步实施政治,特别是环城河的治理也沟通和串联起城内河巷街区,使古城面貌豁然开朗;另一方面,对古城内府山、塔山、蕺山等城市传统制高点周边,实施拆违复绿,显山露水,并控制新建高度,保护和恢复古城竖向空间轮廓线,重建开敞通透的空间视廊。

这种以线的串联为特征的保护,将破碎的古城和散落的文物“串珠成链”,使街河景点呼应贯通,为再现古城的整体格局和水城风貌打下了基础。


绍兴古城一景。采访对象供图



跳出古城来发展古城



也许“削楼”能显出绍兴的山,“治水”能露出绍兴的水,但绍兴古城想要真正“显山露水”,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在这方面,长三角的一些古镇、文化街区或古村的保护利用中,已经走过一些弯路:有的地方大拆大整“修旧如旧”,反而成了一个“新”景点;还有地方大力发展民宿和商业,老居民没了,生活气息也少了。

绍兴古城换了一个思路,正想办法跳出古城来发展古城。

近年来,绍兴积极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力图“跳出绍兴发展绍兴”。这个思路放在古城保护中同样适用。在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的保护中,方明建议,既要保护一些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也要让一般的历史建筑用起来,适应现代生活。同时,还要激活古城背后的文化底蕴,将古城文化“做厚”“做活”。

比如,拆掉景区围墙,在传统的民居和建筑中植入新的业态,使整体业态更年轻、更丰富,打造一批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在古城项目群的推动下,古城博物馆群已建成气候,下一步将牵引民营博物馆建设。此外,绍兴专门梳理了327位名人,调查标注了74处可以活化利用的名人故居,未来将在沉浸式文旅结合方面寻求突破。

一个有趣的尝试,是将绍兴古城看作一个大IP,以此为基础孵化和创造新的文化IP。去年9月,绍兴市文旅集团与厦门红点设计学院共同发起了“绍兴文旅IP共创营计划”,旨在通过设计与创新力量为古城带来新气象,聚焦文创产业升级。

大禹陵可否设计成治水祈福之地?东湖可否设计成一个水石盆景产品?徐渭文中的白鹇可否设计成宠物粮食品牌?诸多创意“脑洞大开”。

厦门红点设计学院总监苏楠告诉记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创,以设计思维驱动发展,将助力绍兴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也期望能助推绍兴的文化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目前,不少设计作品已基本定稿,可能将于4月正式落地。


绍兴古城内的市井生活。采访对象供图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 提供
题图:绍兴一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