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中国靠什么在“千年对冲”中取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道破三大秘诀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皓晖 2021-02-23 10:01
摘要:中国文明:容纳百川而自成汪洋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中国文明经历了长达1000余年的对冲历史。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拥有以集群骑兵为主力的快速打击能力。中国文明的应对之策是,以厚重精细的农耕经济为根基,以严整的国家组织力量为主导,以深邃的战争水准与强大的军事力量为直接打击手段,辅以长期融合国策。

最终,历经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战国时代的常态对峙与局部反击、秦帝国时期的大规模反击、西汉中期的大规模反击、东汉时期的连续反击、三国时期的持续对峙,加之对匈奴势力的融合与分化,中国文明取得了这场千年对冲的胜利。

认真审视中国文明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可以提炼出三大特质:

一是共赢融合。

能够超越政权形态兴亡而秉持文明融合国策,来自中国文明内在结构中伟大而深厚的道义根基。

中国文明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偏向于内在完善的文明形态。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超越时代的“大同”社会目标。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没有主动发起过诉诸战争的大规模文明对冲。

这种漫长而稳定的文明姿态,酿成了一种历久弥香的独特魅力——亲和而智慧,朴实而高贵,浩大而坚实,精美而厚重,容纳百川而自成汪洋大海。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移民群体,只要真正生活在中国之后,都很快化成了中国人。其中一个重要答案就在于中国文明对“人类契约精神”的力行实践——相互理解、相互妥协、共存共荣。

在高科技时代,继承文明融合传统而提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定会散发新的璀璨光芒。

二是奋争创造。

中国文明的内在结构具有“多元互撑”的天然合理性。其中的奋争创造精神,是中国文明最为宝贵的动力性价值体系之一。

中国文明的根基特质是天然排斥保守性的。这种创造性,非但表现在社会人文形态的文明架构创造力上,更基础的方面是表现在生产力的推陈出新上。

不要忘记,中国是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国家,中国在战国时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建造水准已经是超越时代的,中国的冷兵器制造水准更长期占据世界超一流位置,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工艺技术创新在古典文明时代同样领先世界。

这种“大争之世”语境下的创新精神,成为文明冲突中保持强大国家实力的深厚根基。如果没有这样的生产力基础、创新基础,秦汉时代的远距离反击是很难实现的。

继承并发展这一特质,就要摒弃、漠视乃至遏制技术发展的保守主义思想,就要与原生文明时代的创造精神对接,抛弃“造不如买”的捷径理念。

三是统一本位。

详察中国走出文明对冲陷阱的历史道路,最重要、最核心的历史经验就是统一文明本位所生发、所激扬的雄厚民族力量、民族精神。

举凡中国统一文明强固之时,都是中国文明大开放、大融合的鼎盛时期;举凡中国处于分裂分治时段,都是中国在文明对冲中处于乏力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统一文明本位的强固传统,坚定彻底地反对分裂,是中国文明走出文明对冲以及文明极端化历史陷阱的基本法则。

下一步,要继续强固统一文明本位的历史传统,将当代政治文明体系与统一文明的历史传统进行积极对接,给当代中国注入优秀的历史文化营养,进而发展成为强大的新生文明形态。由此,中国文明将“如日月之恒,不骞不崩”。

当然,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也要有文化自觉、文明自省。

在已知的人类文明形态中,所有文明都曾经提出过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的人类未来社会生存形态。中国古典文明在3000年前,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念;西方古典文明在2000年前提出过“理想国”,之后又提出了“太阳城”的发展目标。

显然,这些目标更多是饱含激情与理想的先哲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设定的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生存的理想形态。

尽管这些理想目标中包含不足或局限,但它们作为人类善性激情与智慧理性的爆发,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由此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的生存方式是多元化的,各民族创建的文明形态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绝对无缺陷的文明形态,也没有能够“终结历史”的国家形态。

强盛时期的中国古典统一文明如此,今日的美欧资本主义文明更是如此。任何国家要想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都需要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文明形态。

(作者孙皓晖为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