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突破学院围墙,把水墨推向公众
分享至:
 (2)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6-10-23 17:40
摘要:亮相 “墨临城下——当代学院水墨实验展”展览的五位艺术家都来自学院高墙 。这次,他们主动走出围墙,向大众推广他们对水墨的学术思考。

 

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的“墨临城下——当代学院水墨实验展”,汇集了王劼音、韩峰、李超、白璎、乐坚5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将展出至10月30日。

 

这5位艺术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学院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不同的风格语言的背后,折射出关于水墨意象与城市书写的共同愿景。展览学术主持徐明松介绍,此次展览既是当代水墨寻求多元可能性的实验笔调,又是对“人与城市”生命共同体的文化思考。

 

 

展览中,王劼音的作品一如既往地透析出优雅的诗性气质。作为城市意象绘画最早的实践者,他将关于自然风物的想象移植在他的油画、版画乃至水墨中,形成一种沉着冷静、自在自为的“云间风度”。韩峰的“中国制造”系列将日常生活中种种琐碎的物品如史努比、可口可乐、芭比娃娃等再现在画面上,折射了后殖民文化的强势介入和消费主义的滥觞。乐坚的绘画在与禅意和诗性相贯通的意境表达的基础上,发见古典意境的当代审美价值以及与当下文化连接的可能性。

 

 

在李超的山水作品里,云山烟树都被解构成一块块墨色晕化、线痕隐现的剩山残水,他紧扣住以墨为本的审美意识,在传统审美系统之外,重新接续和阐发中国画根性的力量,开启当代水墨实验。李超认为,“山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当代观众对山水的向往和认知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心理在发挥作用。画山水和城市生活有何关联?他介绍,如今山水从物质形态讲,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上海看不到真山真水,但山水是一种人文情怀。“我们讲都市的山水,实际是借助山水自然的符号,给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带来心灵的互补。”在他看来,山水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创意的主题。最近,当代艺术集中讨论“山水”,也恰恰说明城市空间的互补性。“不管文明发达到什么程度,和自然的连接不能割断。很多艺术家想到了山水这个主题。现在山水的话题也由传统向当代转型,我们要把山水变成文化的资源,变成一种激励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灵感资本。这种资本可以落实到具体创作中,也可以落实到城市更新的公共艺术空间中。”

 

 

白璎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他的人物画画的是都市生活中的女性,其中包含着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人文思考。“我在这个城市长大,对城市的生活有深刻感受,想更多地反映和真实地表现它。”白璎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文人画兴起后,人物画就式微了,主流是山水、花鸟。许多人物画局限于用芥子园画谱的概念来表现人物,对当下生活中人物的鲜活表现是边缘化的。改革开放后,绘画慢慢回归本体,人物画开始关注生活。白璎认为,作为学院画家,更有责任研究如何画好生活中的人物。前不久,白璎跟随上海美协重走长征路,深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这些写生经历也给他这个长期画城市的画家不少收获。“通过写生,正好可以和我的创作形成互补。画农村、画少数民族,都是画鲜活的人,只不过生存环境不同。有的时候可以照观我所画的都市人物,进行对比,寻找差距,也使得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

 

本次水墨艺术展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学科建设为主旨,在水墨艺术的语言、跨界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将当代学院水墨艺术看作上海城市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资源之一,逐渐纳入“美术创作学”的可持续研究领域。李超介绍,以往有些水墨展览可能由画家自筹资金或者有赞助人,用美术学的学科建设来推动现代水墨展览的做法尚属首次。“水墨有很多丰富的表现力,围绕着水墨的许多题材可以变成一种文化创意元素,但现在水墨还是少数圈里人的自娱自乐,还在学院高墙以内。我们必须破了这个围墙,把水墨向公众推广。”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编辑:吴桐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tongwood@yeah.net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