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母亲的卷银包,吃到我泪流满面
分享至:
 (1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21-02-07 07:58
摘要: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吃着,吃着,不知为什么,泪珠突然涌出了眼眶。

提起过年时家乡崇明的吃食,许多人想到的总是年糕、甜酒酿、炒花生、炒山芋干等,往往会忘掉一种小吃——卷银包。最是能体现人们祈福纳吉的心愿。

什么叫卷银包,相信有很多年轻一代的朋友对此会感到陌生。但是,我如果告诉你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你一定会感到惊奇:油摊。这是一种用面粉调成糊状后,放在锅内用油摊成颇似春卷皮子样的、薄薄的圆圆的一层面皮。然后,再在上面放上多样菜肴,卷成长圆形状。家乡的人们把它称为“卷银包”,崇明东部的一些地方也唤作“迭钱捆”。从名字一看可知,寄寓着人们对家财兴旺富裕的祈盼之意。

据说,腊月二十四日是灶王节。旧时二十三夜晚民间祭灶时,农家都会在灶君老爷的神像前供上一盆盆美食,以便他第二天上天庭启奏时,多为人间讲讲各种好事。有一年,一个从江南嫁到崇明沙洲上来的媳妇知道了这一情况,就在年末祭灶的时候,仿照自己江南老家,用面粉调浆后摊成比春卷皮子大上一圈的油摊,放上青菜、豆腐、茹菇等农家菜肴,卷裹成一卷卷之状,说这是银包与钱捆,把它们与糕点、水果放在一起祭祀灶君老爷。由于灶君既被甜糯的糕点粘住了口,又被银包钱捆塞满了衣袋,上天自然会尽言好事善事。天上玉皇仿佛自此也特别眷顾崇明,使它成了年年丰产、岁岁常熟的地方。这多种菜肴包卷而成的银包,不经意间成了崇明农家过年时的美食。

记得儿时候吃年夜饭,菜肴远不及时下丰盛多样,但餐桌上的卷银包却是断断不可少的。母亲会烧上满碗的豆瓣酥,厚厚的豆腐羹,拌好白白的萝卜丝,卷成一卷又一卷的银包,看着我们开心地吃个不停。四、五卷过后,我们才会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抺抺嘴巴去放爆竹。吃卷银包和收压岁钱是我们这些孩子春节时最好的祈盼。

现在还能想起,在我插队到乡下当知青的那个年代。因为那时春节也要革命化。我们这些知青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往往都不允许回家过年,要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兴修农田水利。回不了县城,自然也就吃不上母亲操弄的吃食。记得有一年,春节才过去一二天,累完了一天的我正落寞地躺在床上,有事请假返回城内的同屋同学急急地赶回来了。他递给我两饭盒的卷银包,说这是在上街时碰到了我的母亲,告诉她自己第二天就要回乡下。得知消息当晚,我的母亲包了卷银包后,特地摸黑赶到我同学家,嘱带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拿起一卷,两三口便吞了下去,又再拿起一卷,慢慢地咬了一口。柔柔软软的薄面皮子裹着脆生生的萝卜丝,酥酥的豆瓣酥里还夹着红油油的咸蛋黄,其间竟然还破天荒地拌杂着几丝海蜇皮。吃着,吃着,不知为什么,泪珠突然涌出了眼眶。

我知道,要是在家的话,虽然也能吃上卷银包,但是,里面包裹的菜肴绝对不会这样丰盛。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那一次吃卷银包的味道,于今多少年了,还十分清晰地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年迈的母亲由于手脚常犯颤抖,已摊不成那些薄薄韧韧的卷银包皮子了。菜场上倒是有摊点在叫卖春卷皮子,但是它太小,又缺韧性。自己也曾尝试着买回家卷包过,实在无法包容下多样的菜肴,一弄就会破裂。唉,真后悔当初没能跟母亲学学摊卷银包皮的手艺。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崇明、东方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