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梅百器逝世70周年:这位意大利人为上海带来交响乐的启蒙
分享至:
 (20)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6-10-15 09:50
摘要:他为上海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古典音乐的大门。

1918年12月28日,40岁的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乘着一艘英国汽轮从香港来到上海。因为生病,他在上海待了三个月,其间举办了三场音乐会。指挥家、斯坦福大学副教授、梅百器研究者蔡金冬说:“这三个月,不仅改变了梅百器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音乐的命运。”

 

10月14日,上海音乐学院、斯坦福大学和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举办的“指挥大师梅百器与上海音乐文化展——纪念梅百器先生逝世70周年特展”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开幕,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也随之展开。展览中,这位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与上海的情缘一一呈现。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梅百器推动了西方音乐在上海乃至中国的传播,帮助了一代中国音乐人的成长。”

 

传奇的“梅百器时代”

 

1919年初,梅百器在上海举办的三场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后,梅百器接受了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邀请,重新组建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并担任乐队指挥。当年11月,重组后的工部局乐队举行了首场音乐会。就此,长达23年的“梅百器时代”开启。

 

在“梅百器时代”,乐队演出过的曲目多达3500余部,莫扎特、贝多芬、柏辽兹、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名字,开始出现在节目单上。在梅百器领导下的工部局乐队,享有“远东第一”美誉。

 

蔡金冬说,梅百器当时虽然受聘于租界工部局,但他并没有止步于为外国人服务,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1925年,梅百器以辞职要挟当时工部局政府允许中国人进入市政厅听音乐会。他说,“市政厅的音乐会是属于两百万上海人的”。1927年,他邀请小提琴手谭抒真以实习生身份加入乐团,那是乐团第一位中国演奏家。随后,乐团有了越来越多中国演奏家的身影。1930年,在大光明戏院,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首演了黄自作品《怀旧》,并请出作曲家上台谢幕,为其热情鼓掌。那是乐队第一次演奏中国曲目,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梅百器和工部局乐队的存在推动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中国本土音乐家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机会。他们为当时新成立的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注入专业师资,他们带教的相当一批中国学生,如陈又新、黄贻钧、杨嘉仁、傅聪、周广仁、董光光等,日后都成为中国音乐事业的扛鼎人物。

1938年秋季,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在兰心大戏院演出。

 

在梅百器去世前,曾有一记者问他,为什么背井离乡来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梅百器说:“我相信,在中国做一个音乐先驱者,胜过在我的国家从事音乐事业,因为我的祖国当时并不需要我。”

梅百器和他的中国学生们,照片上有每个学生的签名。

 

珍贵档案首次在中国展出

 

蔡金冬从上世纪90年开始研究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其中,梅百器是他研究的重点之一。他和太太曾在《纽约时报》艺术专栏发表文章,提及梅百器和上海工部局乐团的历史。梅百器的女儿弗洛莉亚·查哈罗夫看到报道,主动联系了他,约他在纽约见面。梅百器1919年来上海时,跟随他的女儿弗洛莉亚还只有几个月大,一直陪伴他生活在上海,直到父亲去世后才离开中国。从弗洛莉亚那里,蔡金冬得以见到许多梅百器先生的遗物。在蔡金冬的牵线搭桥下,弗洛莉亚在去世前将和父亲有关的信件、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捐献给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供更多研究者参阅。

 

蔡金冬还采访了不少和梅百器先生接触过的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谭抒真就是其中一位。谭抒真曾告诉蔡金冬:“梅百器是个‘独断专行’的指挥家,他在排练时身边总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有20只指挥棒,谁要是没有演好,他就把指挥棒扔向谁。但乐团里没有一个人恨他,因为他的音乐能说服人。”

 

此次展览将弗洛莉亚捐赠给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的珍贵资料,与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典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数字化保存,实现三方资源共享和在线浏览,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全面、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展览还展出了“梅百器时代”上海工部局乐队使用过的乐器、打字机等物件。

 

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馆长杰瑞·麦克布莱德介绍,明年1月,该展览将移师斯坦福大学举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还将被制作成在线展览,在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网站上呈现,展览从明年年初开始,并将一直保留下去。

 

(编辑邮箱:scljf@163.com) 本文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