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文化场馆闭馆太早?“市民夜校”报名难?好消息来了——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1-01-20 21:22
摘要:让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聚焦于人。

去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夜校”登上热搜,群艺馆公众号一夜之间涌入300多条报名询问留言。夜校火爆的背后,体现了上海公共文化供给优化提升的成效;中青年群体对城市夜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高需求,也引发进一步思考。记者从1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获悉,2021年上海将试点推动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并推广“市民夜校”模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性、低收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这些回应市民关切的工作举措,也体现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正进一步聚焦于人。

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于人

日前,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落幕,金桥碧云美术馆、黑石M+音乐街区等获得最美公共空间,一批优秀的青年设计师也借此得到发掘和推荐。对设计师的重视,背后有着如何让空间更好服务于人的思考。承办方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好看的空间,人们才愿意走进它,设计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上海着力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扎实推动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将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等一批在建项目也将有序推进。这些重大文化设施将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为市民阅读、休闲、娱乐提供对标国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与此同时,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也将进一步更新与提升。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将越来越多。无论是街角的篮球架,还是商圈里的阅读空间,一批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将逐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对这座城市产生更多认同。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首部综合性、基础性地方法规。《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以及其他相关活动。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体参与机制,积极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认为,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主体是广大市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广大市民。“我们希望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动员的过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

数字化不能忘了老年人

疫情以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平台,丰富公共文化在线服务,推出“艺起前行”主题征集及线上展览、演出、讲座、微课、创作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上海各大院团、文化馆纷纷在抖音开设账号、发布作品,参与“云阅读”“云游览”“云直播”“云科技实验”“云体育赛事”等线上特色活动成为上海市民的文化日常。

2021年,上海将加大线上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研发、生产力度,探索线上配送新路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正如一位群文工作者所说,在线上,如何提升内容的可及性成为新的难题,“我们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受众角度,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研发文化产品,做好审美引领。”线上配送不断加强的同时,畅通人民意见征询渠道,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配送服务的精准度、满意度,也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

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但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窘境同样值得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不能忘了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体验。未来,上海将开发适老数字资源和智能应用,提供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同时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促进文化资源和服务向远郊地区和务工人员、老年人群倾斜。上海还将持续优化特殊群体惠民服务,加强无障碍阅读服务、无障碍电影服务,保障残疾人享受更多公共文化服务。

让更多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放松。2021年,上海继续落实公共文化各类设施、场所、活动等防控要求,避免疫情通过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传播扩散,教育引导市民群众提高公共卫生素养和文明素质,为市民群众体验公共文化、感受美好生活,创造安心、放心、开心、暖心、舒心的环境氛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