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从9.1升至9.5,《国家宝藏》主创揭秘这档高分综艺幕后“重重矛盾”
分享至:
 (1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钟菡 2021-01-14 17:20
摘要:把仿佛模糊了的历史关联重新连接上,寻找那个“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的答案。

一段前世的传奇故事,一群今生的守护者,一件国宝级文物串联起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正在央视和多个网络平台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三季,再次成了收视与口碑双赢的现象级综艺节目。

有人说它“热”——迄今已上过25次微博热搜,全平台热搜逾40次,各类微信大号与之相关的“10万+”爆文超过了80篇,B站弹幕刷出超40万条。

有人说它“好”——豆瓣评分从2017年第一季的9.1分、2018年第二季的9.2分,居然再度上升至9.5分,连续三周国内综艺榜第一;在B站更是拿下了9.9的高分。

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思维惯性:一档综艺节目进入第三季,品质势必下跌。况且去年以来的疫情阴霾,为节目制作带来巨大挑战。

节目播出,不少观众期期不落:“用通俗的故事讲述着家国情怀,让一件件文物激发起当代年轻人的历史责任。”

日前,《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携主创团队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揭秘节目制作背后的“重重矛盾”:观众的激情,源自主创团队幕后一次次设计,一遍遍纠结,一道道修改。

《国家宝藏》专家顾问团、环境史学青年学者单嗣平说:“通过一个高水平节目,激发起观众对那些并没有被教科书、媒体聚焦的人物、故事、文学作品和文物的兴趣,让更多国人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

是意外,又不是意外

去年12月13日播出的节目中,摄影师赵震带来了一张震撼全场的照片:兵马俑的唇角,印着一个淡淡的指纹印。

“那是两千两百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赵震哽咽讲述拍摄感受:“那一刻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同一个位置上,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了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


兵马俑上的指纹
图片来源:《国家宝藏》节目组

这一段让观众陈培明看得“气血上涌”“鼻头发酸”:“历史会留下一个普通人存在的痕迹,即使平凡如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这样的“今生视角”,竟是主创团队“绝境中捡到的宝”。《国家宝藏》碑林、秦陵分集导演王晅怡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秦陵的今生故事维度非常多,但大家太熟悉了。主创原本设计了“由外向内”的新视角:“有调研提到,外国人一想到中国文物,首先就是兵马俑,兵马俑是全国所有文物出境展出最多的。我们觉得讲国际影响力挺好,而且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还比如兵马俑的彩绘项目是国际合作,近20年来,秦陵跟世界各国开展了很多文物保护的合作项目,有一种全人类在共同守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博的视野。”

然而受疫情影响,“国际视角”无法实现。总导演带领导演组紧急开讨论会,最终“捡”回一个在调研时曾让大家眼前一亮、外拍中多次有感触的视角——兵马俑文物摄影师。

方向确定,过程依然一波三折。节目组先联系的是在秦陵干了30多年的退休老摄影师张天柱,他在节目外拍、资料提供方面给予节目组很多支持,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参加,导演组联系了“接班摄影师”赵震。

这并不是王晅怡第一次知道赵震。几个月前他在一本书里看到了赵震画的兵马俑插画,虽然觉得可爱,但《国家宝藏》第一季《洛神赋图》就用了漫画视角,“不想重复,就没有继续深挖。”

“第一次跟赵老师通电话,他说‘拍摄兵马俑就是在拍摄人像’就很打动我。”王晅怡记得,另一个打动导演组的点在于赵震是个“俑二代”——他父亲也在秦陵工作。

初上央视舞台,赵震非常紧张。旁观的王晅怡也急了:“赵老师一直在背稿子,而且是咬文嚼字式地背,一句话里要不要说‘的’,该说‘我’还是‘我们’,他都非常在意。”

他让赵震摘了话筒,两人站在台上“聊聊”。赵震坦言,自己其实想退缩,可爱人跟他说,“有什么好怕的,你身后有800个爷支撑你呢!”一听这话,王晅怡就想到赵震猫在兵马俑里的工作照,自己的眼泪倒先下来了。赵震一看这情景,跟王晅怡敞开心扉聊——两人就站在台上,一边聊天一边流泪。

聊完后,王晅怡跑到导播间找于蕾,申请放弃自己原来的本子,“换个方式讲赵震”。于蕾听完立即支持,“就按这样去讲!”

最后观众看到的节目,王晅怡甚至连完整的稿子都没有给赵震,只写了几个要点。“赵震太好了,舞台上完全是他自己的表达,他的情感非常充沛。谁说历史是冰冷的?只要心中带着敬畏,眼前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生的滋养,都是有温度的。”


赵震
图片来源:《国家宝藏》节目组

这样的结果看似“美丽的意外”,其实是必然。节目中兵马俑上的指纹堪称“神来一笔”,其实是导演组“问”出来的:“我们之前做功课查到古代很多工匠要在隐蔽的部分留下物勒工名,也有纪录片提到兵马俑的身体会留下人捏过的痕迹,就问赵震有没有拍到过这样‘隐秘的角落’。赵震受到启发,讲出了这个指纹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个看似偶然的细节,背后都是主创团队的艰辛付出。《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周宇辰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一季节目呈现的都是历史文化遗址,都是著名景点,为了保护文物和拍摄效果,只能下午17点30分闭馆之后拍摄,熬到深夜23点:“但这样更有温度与情感。”

要一样,又要不一样

“走进碑林第一感觉,就是不太敢说话,因为觉得自己特别无知,特别想读书、想练字。”这次做节目前的调研,导演组里很多年轻人是第一次进碑林,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去之前已经做了三、四个月的案头准备,从书籍论文看到网络消息。基础知识有了,但实地去还是带着很多问号。”王晅怡说。

走出碑林,一股焦虑又袭来:怎么才能把这些黑黝黝的石碑上承载的先人智慧传递出来,把中华文脉的传承具象化而不是口号化?

这样“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很多观众走进博物馆、面对文物时的共同体验。观众周鹏程不止一次去过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和碑林:“通过节目,我想了解的是历史与‘我’之间的关联。”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国家宝藏》的创作原则之一就是每期都要讲出“一样又不一样”的国宝故事,“‘一样’是要符合观众对这些博物馆的第一期待,‘不一样’是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各类新闻报道、纪录片乃至电影、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于蕾在创作之初就和整个主创团队达成理念共识:第三季以历史文化遗产地为对象,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把整个遗产地所承载的内涵传递出来,而不再仅仅是单个文物的前世今生意义。“比如秦陵所承载,应是大一统开端的气象。”

“如果说兵马俑、铜车马代表的干戈伐戮是秦始皇时代的A面,那青铜仙鹤及驯鹤师则是那个时代文化娱乐生活的B面,这让我们能更充分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周鹏程没有想到,节目竟然选择了普通游客不太会注意到的“青铜仙鹤”作为这一期的收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秦始皇帝陵建造的整体思想是‘事死如事生’。”节目选择三件文物,更完整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情态。


青铜仙鹤
图片来源:《国家宝藏》节目组

“我们选择青铜仙鹤作为最后一件文物,因为它新颖轻巧,用仙鹤这个‘举重若轻’的视角,一方面展示整个陵园由外到内的结构布局、秦帝国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建立,另一方面则试图层层剖析让观众看到更全面的秦始皇内心世界。”王晅怡说,通过这样的一种讲述方式,希望给观众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青铜仙鹤”不光带出了“秦始皇和派荆轲刺杀他的燕太子曾是好基友”“秦代已有驯鹤技能”等知识点,还提出了人生拷问:要做主宰鹤命运的驯鹤师,还是不被束缚的鹤?“这样的选择原来不止当下的人有,历史上帝王将相也有。至于答案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周鹏程说,这正是优质节目带给他的“历史照进现实”。

“节目做了三季,我越发觉得那些大家喜欢的今生故事并不止是我们构思多么精巧、导演手法多么高超。”《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毕波说,“今人不过是做出了与祖先一样的选择、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坚守。我们都是中国人,不止目力所及的同胞,还有历史长河灿若繁星的先贤。我们所做只是把这些仿佛模糊了的历史关联重新连接上,去寻找那个‘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的答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国家宝藏》第三季“最花时间”的事,在开机之前——确定博物馆和国宝的选题。毕波透露:“将近半年的时间,导演组都在调研推论这个问题。”

一件国宝会不会和其他国宝不在一个维度上?文物没有评级,会不会显得价值不够?选甲骨坑而不选甲骨片,是不是买椟还珠?这些问题曾在节目组的调研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犹豫和讨论:“节目最终突破了原本的选取角度,进一步从‘中华文明见证物’的角度去选择讲述主体。”


碑林
图片来源:《国家宝藏》节目组

“自己跟自己Battle”几乎贯穿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例如前两季都曾做过的故宫,这一次又要做什么?如果从故宫建筑入手,该选午门,还是太和殿、角楼、神武门?或者切入点更小,讲讲建筑上的脊兽?

这些讨论,曾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稿大会上。最终,午门“前世”明代才子杨慎的故事征服了所有人。这样的结果,会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毕竟故宫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杨慎一生,最光荣的时刻在午门,他状元及第从午门中门走过;最屈辱的时刻也在午门,他因‘大礼议’被嘉靖皇帝廷杖在午门前。”毕波说,这个见证文人士大夫浩然之气的故事,与“今生讲述”中抗日战争时期中轴线测绘的故事彼此呼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想用故事营造美感,就要能打动观众,要打动观众,就必须先打动自己。”周宇辰说,节目一直在努力发掘遗址背后“打动人的美感”。在去年12月20日播出的布达拉宫这一期,节目组在青藏铁路上跟拍西藏大学原副校长张廷芳,每每提及自己的爱人次旺俊美,这位70多岁的老人总是眼神明亮,绿皮火车的车窗外划过雪山、湿地、溪流和牦牛群:“这一刻我们被打动了,情感是能跨越宗教信仰与民族的,我们相信能与观众共情。”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国家宝藏》节目组
图片摄影:赵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