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推行公筷4个月,为什么习惯依然养不成?
分享至:
 (6)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20-12-31 15:47
摘要:能否往前推进一步,把倡导性倡议落实为强制性服务标准,成为对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的硬要求、硬约束?

早在“非典”时期,舆论就呼吁中餐分餐制改革。新冠疫情暴发后,呼声再次高涨。但事实证明,分餐制改革阻力不小。

围桌合餐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家人亲友围坐一起,并非只是单纯的进食,还是我们的仪式和文化,是情感和精神所寄。然而,合餐制的健康威胁客观存在。筷来箸往为病毒病菌传播提供了通道,菜肴汤汁则成为其滋生蔓延的温床。退一步说,即使所有就餐者都健康无病,光是唾液的传播也已经有悖文明了。

在分餐制面临客观困难的情况下,推行公筷公勺成为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但人都有惰性,旧习惯则有惯性。再健康、再文明的新习惯,其形成都需要一点强制力。上海实施《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已经4个月,但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 ,因为它没有强制力,所以很难战胜惰性和惯性。那么,我们能否往前推进一步,把倡导性倡议落实为强制性服务标准,成为对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的硬要求、硬约束?这个问题可以交给决策者、餐饮从业者、媒体和市民来一起讨论。

更全面、更彻底地推行公筷公勺,应该是符合卫生要求和文明理念的大势所趋。当然,一项政策规范事涉公共利益,也关系众多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应该审慎决策、科学决策。全面实施公筷公勺制度,必然增加餐饮行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一些餐饮单位也可能面临客观存在的具体困难。此外,如果推行有别于普通筷勺的专门公筷公勺,这种专门公筷公勺的生产、供应,以及背后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声音都应该倾听,都应该纳入通盘考虑。

除了对餐饮单位强制要求之外,移风易俗更需要全体市民的认同和配合。我们应该开展更多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使群众了解合餐制的健康风险和不文明缺陷,把“要我用公筷”变成“我要用公筷”。那样,更卫生、更健康、更文明的餐饮习俗也将蔚然成风。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