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不会网上预约的老人也能进上博:一小步背后,如何跨越更多“数字鸿沟”
分享至:
 (1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程祎 2020-12-10 14:06
摘要:如果说解决“刚需”是底线,体现了城市基本的价值取向,那么把目光逐渐延展到精神文化等“非刚需”领域,就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温度。

近来,上海博物馆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建筑一旁,多了一间小玻璃房。这是上博为老年群体增设的“现场预约服务点”。服务点的出现,开辟了网上预约参观以外的第二条道路,向不擅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观众提供了更加简易的选择,因此获得了一致赞誉。

在上博的观众群体中,老年人占比不低。笔者曾经担任上博多场特展的志愿讲解员,在志愿服务期间,经常遇见一些颇有雅兴的老年观众。他们或关注某类特定文物,或对博物馆本身抱有深切感情,有人甚至堪称“半个专家”,文史知识储备相当丰富。对他们来说,逛博物馆就像逛菜场一样,是生活中的寻常片段。

然而,自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上博启动全员网上预约以来,这群老年观众如何进馆参观就成了一大难题。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网上预约,不会申请随申码……种种因素限制了老人的参观需求,在作为刚需的衣食住行领域之外,又凿出了文化领域的“数字鸿沟”。

上博在寸土寸金的人民广场馆舍新建服务点,无疑迈出了跨越鸿沟的扎实一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只需把身份证放上感应区,就能拿到预约二维码,一般情况下当天即可进馆。体验过的老人表示这项服务“特别贴心”。

关于提供类似适老化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要求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

其实,早在方案出台之前,沪上不少文化场所已经付诸行动。上海大剧院在闸机边上配备了青年先锋队队员,协助老年观众办理入场手续;在大世界的入口通道处,工作人员指导游客现场购票……这些场所在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方面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既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实践,也给其他领域带来启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面对老年人在办事、就医等场景下遭遇技术难的问题,完善公共服务、打破“数字鸿沟”的呼声日趋强烈,相关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也开始采取行动。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不让一个人掉队”,“两条腿走路”体现了人民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但相对而言,前一阶段打破“数字鸿沟”的努力,相对集中于就医、出行等“刚需”领域。解决就医难、出行难,无疑迫在眉睫。但同时,相关努力也不能止于这些方面——那些看似“弹性”的需求,同样值得关照。

如果说解决“刚需”是底线,体现了城市基本的价值取向,那么把目光逐渐延展到精神文化等“非刚需”领域,就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温度。随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日趋成熟,居家养生早已不是老年生活的唯一打开方式。在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和影剧院等文化场所,“银发族”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上博的适老化服务措施,正是积极弥合数字鸿沟、回应老人精神文化诉求的暖心之举。而许多类似的领域其实都可以借机想想,自身是否存在一些或显著、或隐藏的“数字鸿沟”,又能不能拓宽服务思路、提供更多的暖心之举。

跨越“数字鸿沟”,关注的领域可以不断扩大,工作方式也可以持续优化。有人就反映,现行的文化场馆预约举措,虽走出了重要一步,但或许还有提升空间——如果当天预约人数已满,那么老人只能预约后面的场次,比起网上预约,仍需多跑一趟,这对不少老人来说也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

现行条件下看,这种要求也许有些苛刻,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会惧怕那些看上去苛刻的要求,而会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地再做些尝试、再争取些突破,去不断提质增效,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好上加好”。

很多与时俱进的民生问题,本来就没有“最优解”,只有“更优解”。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