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有这么多优秀建筑,为何一直强调的设计师是邬达克?
分享至:
 (36)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0-12-06 07:23
摘要:“邬达克现象”背后的城市理念

5日中午12时许,气温只有14摄氏度。但武康大楼人气不减,身着露肩婚纱的新娘,不得不见缝插针地在拍照的人群前回眸望向摄影师,留下幸福一刻。

这些流连的人中有不少有备而来,知道这幢大楼由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就在离武康大楼不到一公里的番禺路129号,由邬达克旧居改造而成的邬达克纪念馆里,第6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再次开幕,多位建筑师手绘上海的邬达克建筑遥寄感悟,数百位市民自发前来参加活动。

从外滩万国建筑群到梧桐树下掩映的公寓,近百年来上海留下诸多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记录上海市民生活的痕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可率先“出圈”的,为什么是邬达克?

邬达克笔下自己的旧居、如今的邬达克纪念馆建筑图

留下了邬达克,显现上海的包容性与整合力

“邬达克在上海的经历,唤起了我与这些建筑交集的美好回忆。”参加活动的一家文化公司的创意总监陈荣伟,回忆起自己与邬达克的“交集”:在大光明电影院看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在当时最高的建筑国际饭店参加姐姐的婚礼,到生物所孙科别墅拜访同学,去辞书出版社何东住宅参加家居杂志的会……

邬达克在上海留下许多建筑,其中数十幢是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不乏地标性建筑。行走上海街头巷尾,不经意就会邂逅邬达克的作品。室内设计师、公众号“80后上海小阿姨”的主人胡瑜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大光明电影院座位上跳来跳去,数国际饭店究竟多少层楼时被阳光晃了眼。2007年,她随当时国际饭店室内改造设计师工作。揭开国际饭店14楼餐厅被地毯包裹的地板时,柚木拼接出的装饰主义图案地板令她惊艳——和胡瑜一样,邬达克的建筑已经成了上海城市记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胡瑜画手绘的国际饭店,她是参与了国际饭店室内改造工程

“邬达克为上海做出了贡献,上海也成就了邬达克。”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介绍,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西伯利亚战俘转移的列车上跳车,一路辗转来到上海,当时连身份都没有,却能在上海扎根并且成就一番事业:“上海有包容性,也有整合力,能包容不同的人才和各种因素碰撞、融合、萃取,邬达克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一直把邬达克叫‘上海建筑师’。”高级建筑师、石库门起源研究学者徐大纬曾前往邬达克的家乡斯洛伐克“溯源”,发现当地建筑以石材为主,几乎没有装饰主义元素,与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大相径庭:“邬达克设计的很多想法和元素,其实是他在当时的上海观察记录和积累的。

徐大纬在邬达克家乡看到的建筑与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截然不同

城市有机更新,关键是凝聚起一种共识

“为什么是邬达克?”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办到第二届,刘素华产生了一种“罪恶感”:有人指责她,上海有这么多优秀建筑,背后都是优秀的建筑师,为何一直强调邬达克?

不过随着对邬达克的研究逾深,刘素华就越释然:“从邬达克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理解。”作为建筑师,华建集团设计中心方案创作部总监廖方则强调:“邬达克代表了一种思想解放。

邬达克留在上海的诸多建筑,很难用一个风格和几个关键词来定义,在不少爱好者看来这正是邬达克不拘泥于形式、不断吸纳中西元素得到的结果。“上海一直是国际化的城市。”徐大纬说,上海不仅被认为是仅次于纽约保留最多装饰主义建筑的城市,也是江南文化的荟萃之地。

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颇具未来感,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

“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展上,不少作品不约而同地画到了梧桐树。廖方笔下的梧桐树掩映着锐利的建筑线条;建筑师、上海市美协会员费曦强则把冬日梧桐树的枯影投射到邬达克的建筑上。

“上海的小马路的魅力,一半来自道旁树。”廖方说,这些小马路和建筑有不少受西方的影响,但同样受到江南文化的浸润:“邬达克生活的时代,上海很多大户人家都是江南望族,如果没有梧桐树影掩映建筑的线条,就缺了中国不张扬的审美。”

费曦强笔下的雨中武康大楼,近景远景都有树

建筑用图,审美用画。图强调‘工’,画强调‘意’。”在廖方看来,街道美学和城市建筑,“图”只是第一步,建筑首先要工整、安全;除此之外,美的形制符合人的心理感受,才是“美”的意境。

意境生成需要几代人不断的积累,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廖方以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改造工程为例,周边居民给予了大量的支持配合:“这样的积累需要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市民共同努力,背后是大家对城市憧憬凝聚成的广泛共识。”

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冰山下看不见那部分”

武康大楼能成“网红”,不少游客和市民都认为“架空线入地要记上一功”。

武康大楼是地处五条道路交汇处的建筑,周边道路路幅有限、地下管线情况复杂,该路段工程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全上海架空线入地工作中施工条件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路段之一”。

如今,这幢近百年前邬达克设计的建筑,留在市民游客手机镜头里的背景,只有舒朗的天际线,背后是交通、市政、电力等多个部门和周边居民齐心协力的结果。在廖方看来:“一座建筑折射出上海的城市治理水准。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

“修旧如旧”前武康大楼挂满空调外机,店招遮掩建筑,既保障居民生活又保护建筑外观体现上海水平

上海明文规定64条马路“永不拓宽”,邬达克的建筑,大多藏身于这些小马路上。“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人才的关键,是这座城市的底蕴。”在廖方看来,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要求城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定位,这些承载上海城市风貌的小马路未必能直接为经济贡献数字,却对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有益:“可以通过相应的折算机制来考察保留城市文化为发展带来的效益,确保城市文脉保护的可持续性。”

刘素华去过国际上不少大城市,每每回到上海,都有种“繁华却不喧嚣”的感受:人们会有秩序地排队,马路上即使拥堵但几乎没人鸣号,在机场不需要等候太长时间就能乘不上出租车……“邬达克是设计师,‘设计’的对立面是‘随意’。上海绝对是一座‘不随意’的城市。”

邬达克纪念馆二楼大窗户前,摆着廖方“寄给邬达克的画信”——邬达克旧居速写。从这扇窗看出去,原本是廖方笔下描绘的草坪与花园,不过如今成了一所学校的操场。

“城市有机更新在上海如何进一步演进,需要大家一起思考和实践。”

廖方描绘邬达克旧居的画,如今正放在画中二楼窗户下,但窗外的景色已今非昔比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邬达克纪念馆“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展展品 作者:胡瑜
手绘图片均来自邬达克纪念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