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教育精准扶贫要在构建扶智扶志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万朋 2020-12-05 06:31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扶贫的根本在于扶人育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相对贫困问题、思想上的贫困问题、有可能出现的“返贫”问题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尽快实现从依附型脱贫向自主性脱贫转变,从资源型脱贫向内生性脱贫转变,构建起扶智扶志的长效机制。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首先,夯实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拓宽了扶贫渠道。在学前教育上,国家持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设立了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基金,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农村倾斜,因地制宜加强园舍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具配备,推动了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体系基本得以构建。在义务教育上,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入学率不断上升,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培训机制、流动机制、补贴机制等基本得到落实。

其次,提升了教育扶贫能力,积聚了扶贫资源。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贫困地区普及高中教育的重点,完善了中职学校向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子女招生就业的倾斜计划,并且通过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努力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拓宽了扶贫空间,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各级政府财政也在教育精准扶贫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扶贫资源得以积聚。

教育扶贫工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教育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办学条件上,许多学校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教学需求,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镇挤、乡村弱”的现象。

其次,“控辍保学”任务仍然艰巨。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辍学问题也有一定的独特性。新时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更加关注贫困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文化性因素是影响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消极的习俗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着该地区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再比如有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是否受过教育似乎对生存发展没有多大作用,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对学校教育的内在需求较小、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更是思想上、观念上、价值观上的贫困。如何把现有的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到95%,如何根据《义务教育法》解决学生自愿性失学的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另外,教师供给问题也亟待解决。教师总量依旧不足,教师的流动、选派、对口支援的范围、数量、要求、形式及其成效问题仍需精准把握,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体制机制上,由于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不高,“等、靠、要”等依赖性思想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扶贫观念也尚未实现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向“内生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

关心、关爱、关注这三大教育群体

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扶贫的根本在于扶人育人。因此,只有更好地关心学生、关爱教师、关注校长这三大教育群体,才能真正推动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更加深入、更加精准。

一是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群体,首先应以“控辍保学”为主攻点,确保“控辍保学”攻坚任务有效落实,其中最主要的是注重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帮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树立脱贫信心,改变“读书无用”的观点,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再者,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其辍学的重要因素,例如留守儿童等家庭教育缺位的学生,由于在情感上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引导,学习自觉性和进取心较弱,对学校的管理又有抵触心理,容易形成自卑、叛逆的性格,进而出现厌学辍学现象。因此,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心理咨询、疏导等工作。只有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学校,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有接下来的培养,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深入下去。

二是关爱教师。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应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要保障教师安心从教,完善教师的保障工作,如编制、职称和工资等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要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使乡村教师更有尊严地工作,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使贫困地区教师供给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数量基础。其次,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政策支持给贫困地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乡村教师的教育视野和思想更加开阔,教学方法得到改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应注重师风师德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三是关注校长。校长之于学校的重要性毋须多言。在区域范围内,各个学校之间往往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办学条件,但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却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校长。对于校长的关注和培养,主要应聚焦于专业素养和管理素养两个方面,专业素养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智慧、课程开发、有效教学、学校文化、人才培养等办学治学理念的修炼;管理素养则涉及队伍建设、团队合作、人际氛围、资源利用、应对干扰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培养。校长应立足于本地区特点,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格局。比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的课程,避免单一化的课程结构设置,同时还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开设实用性的课程,做到所学即用,教授真正能改变贫困状况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再者,校长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社会资源,为教育发展寻找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将增添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和改善办学基础条件落到实处,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基础条件,满足基本教学需求。

总之,要让学生、教师和学校都真正成为教育扶贫攻坚改革中的受益者,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在即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继续深入下去,制订新时期的扶贫长效机制。唯有找准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育扶贫效率,实现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作者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