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少女弑母之后:“问题少年”真的没救了?
分享至:
 (123)
 (2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志远 2016-09-23 05:45
摘要:没有天生坏的孩子,只有坏的教育。要教育“问题少年”,首先要教育“问题父母”。

1

 

黑龙江少女弑母案还在发酵。9月16日,16岁少女陈欣然在家中使用胶条、布条捆绑杀害其母,事后向警方自首。在此之前,陈欣然曾被家人强制送往所谓“网戒学校”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接受“治疗”。事发前,陈欣然曾多次在网上发帖记录在这所“学校”遭受的管制和虐待,但很可惜,直到其杀害亲生母亲之后,这一问题才进入公众视野。

 

这家办学资质不明的所谓学院,事发后其官方网站已无法打开,百度百科如此介绍:学校采取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招生对象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比如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网瘾、早恋、厌学、叛逆、离家出走、逃学、不听话、自控力差等等“叛逆问题”的,年龄没有具体限制。

 

而根据澎湃新闻的调查,这所充满铁栅栏的校舍里,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疑点:学校接受采访时,矢口否认目前学校有治疗网瘾和规制叛逆期青少年的业务;两名当招牌的“心理咨询专家”履历复杂,有一名查不到发表心理学论文及专著;中国“网戒第一人”陶宏开指责该校校长闫文满利用二人合影做宣传敛财……

 

所谓“问题少年”就是这样被愚昧无知的家长与该学校合谋,以诱骗、强制的方式送到这所“军事化管理”的集中营,接受“规训与惩罚”

 

 

2

 

早在此事件之前,“网戒学校”这样的奇葩机构及其非人道的“治疗”手法就已经被公众所诟病。

 

最著名的是山东临沂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2006年1月,杨永信担任“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2008年因有关媒体播出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杨永信成为一群无知家长心中的救世主。

 

而这个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中央电视台曾在报道中披露,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中,互称“盟友”的被治疗者们,年龄从13岁到30多岁,绝大部分都是被家长们哄骗或强迫送进网戒中心接受治疗,媒体表示此种做法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出院“盟友”透露,临沂网戒中心实际上用的是一套结合了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方法的“疗法”。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网戒中心”和组织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其本质是一套将正常人当做精神病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人身侵犯。同样在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接受过“治疗”另一少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教官会用电棍来教训他们,“拿出来我就怂了,被电一下不好受,然后就一个教官抓着我头发拉到一个班级里,他直接把我那撮头发薅下来了。一进班级是跪着的,左勾拳右勾拳一拳一拳打。打完了你要爬起来,他就绊你脚把你撂地上。”陈欣然则在其逃离该校后写的日志中,清晰记录了她被抓入校及之后的过程,包括学校教官动辄体罚打骂学生,甚至还要对着便池吃饭。

 

电击、体罚、人格侮辱、限制人身,这些我们通常在《飞越疯人院》这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情节,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种打着帮助和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中。

 

这真的是“教育”吗?

 

 

3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习惯于给那些学习成绩差、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有某些不良习惯或只是调皮捣蛋的青少年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学校将这类青少年丢给家长,不懂教育的家长除了打骂,在走投无路时则会相信所谓“网戒中心”、“青少年中心”。

 

当大家都把问题归咎于“问题少年”的恶习和不良行为时,却忘了问问自己,是孩子自己变坏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出毛病了?

 

稍稍扯开一下。中国教育有一项颇有特色的文化,那就是“家长会”。所谓“家长会”,在学校是老师对家长的一次“表扬和批斗会”:表扬学习好进步快的学生,批斗成绩差和不思进取的“差学生”;受到表扬的家长自然欢天喜地,在校受了老师一番“批斗”的家长,回家后多半则会进一步“打击”和“批斗”自己的孩子,最后形成“好孩子越来越好,坏孩子越来越坏”的马太效应。

 

孩子学得好,是老师的功劳,学得差,那是你家长没管好——这是多少初中高中老师和家长的惯性思维。有几位家长敢于质问老师,我的孩子没学好,你老师做了哪些努力?

 

同样的,陈欣然被媒体报道为“问题少女”,似乎这起事故都是因为她的家庭和她“咎由自取”。然而,我真想问问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对待这些“问题少年”,你们努力了吗?老师们用心引导了吗?除了讽刺和惩罚,你们真正用心观察这个叛逆期少女的成长中的问题了吗?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坏的教育和不负责任的老师。如果我们早一点发现“问题少年”们的问题,早一点开导和教育,不说培养一个社会栋梁之才,至少应该可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至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竟然在很长时间内允许这样不明资质的“网戒学校”开办着,恐怕不仅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方法问题。人们可以怀疑,还有不为人知的利益。

 

 

4

 

这起事件以父母好心办坏事的送孩子去“网戒学校”为开始,最后却以惨烈的弑母为结局,令人扼腕心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更可怜的是父母空有爱子女之心,却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

 

我们看到,事发前,陈欣然的父亲曾多次在微信朋友圈留下“没有教育好女儿”的忏悔;在夫妻俩被女儿赶出家门后,母亲李晓梅依然每天早上买好包子和粥放在家门口,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陈欣然后才离开。为人父母的不易可见一斑——相比于很多家庭对“问题少年”的“破罐子破摔”,陈的父母一直在努力。

 

然而,没有人告诉陈欣然的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去与女儿沟通,如何尊重她,如何让她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接触新事物快,自控力往往较差,一些在家长看来不良的爱好,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教育和对话。但中国式家长往往习惯于“以暴制暴”:孩子老上网,就是“网瘾”,就得打得治;孩子情窦初开,就是“早恋”,就得偷看他/她的日记,控制他/她的社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对孩子自尊心的尊重和培养。等到孩子真正成为所谓“问题青年”时,孩子往往已经自暴自弃,丧失了自尊心,对一切无所谓,这个时候再教育、再对话,无疑增加了重重阻力。

 

要教育“问题少年”,首先要教育“问题父母”。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父母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父母是否能够平等地与子女沟通对话,这些都是中国家长亟需补的一堂课。就像中国家长对待“早恋”的观念,许多家长将孩子青春期懵懂的、很美好的对异性的欣赏视作洪水猛兽,刻意压制甚至阻挠他们的正常成长——正如黄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早恋”这个词本身就很混蛋。

 

回到少女弑母案,悲剧已然发生,反思不应终结。教育部门应该规范我们的教育机构,让这些摧残青少年的所谓“成教中心”、“网戒中心”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们的老师除了为升学率做点贡献,除了培养几个清华北大的“好学生”,还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树人、成人。

 

我们的家长们,则真的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了。记住,学会对话、学会沟通,学会尊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