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最古老发电厂的三个煤罐,改建成“灰仓艺术馆”,今上演“时空穿越”一幕
分享至:
 (4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11-24 18:13
摘要:杨树浦发电厂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由英商投资建成于1913年。

今天下午,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回到了它的发源地黄浦江畔,由杨浦区定海路街道主办的情景歌舞剧《漫步滨江·忆码头》在杨树浦发电厂“灰仓艺术馆”前上演。水天之间,码头工人肩扛着货物迎着江风徐徐走来,流传于上海开埠之初的码头号子重现杨浦滨江。

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发电厂所在地,这里曾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由英商投资建成于1913年。如今,这片场地上保留着有珍贵的电厂工业遗存——105米的电厂烟囱是百年前船只进入上海港的标志,连成一体的三个干灰储煤灰罐被改造为“灰仓艺术馆”。

原为上海警备区文工团导演的陈恒最初来到杨浦滨江,就看中了这个由高低起伏的输煤廊架、储煤罐构成的“天然舞台”。陈恒尝试把老人的时空与年轻人的时空进行连接起来,让码头工人的歌声在这古老廊架上悠然唱响。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这码头的变化也是越来越大了。每天来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码头的那些点点滴滴……”说话人是82岁的贾志虎,上海港码头号子的非遗传承人。随后,音乐徐徐升起,时间“穿越”回60年前的码头工人在港区搬运货物,热火朝天的时代。

码头号子在杨浦滨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后,当时上海港港区从南市一隅逐渐向外滩、虹口、杨树浦及浦东沿江扩展。在杨浦滨江区域,江浦路鱼市场码头、兰州路码头和平凉路码头,自1952年定名为上海港务局杨浦装卸服务站(后来简称“杨站”),由共青装卸公司担负沪东地区煤炭、矿建等工业原料的装卸任务。解放前,上海港的码头装卸条件极差,主要靠码头工人手提肩扛来完成。这一劳动过程要求工人步调一致,与装卸劳动紧密结合的码头号子就产生了。

贾志虎会唱码头号子,源自于他的父亲贾天才。上世纪三十年代,贾天才在江浦路鱼市场一带从事挑鱼等运输、装卸工作,贾志虎从小跟随父亲在码头帮工,在给父亲送饭、打下手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喊号子。1956年,贾志虎也进入了上海港务局杨站码头上港十区工作,成为一名装卸工人。由于他身强力壮,且熟悉码头号子的一招一式,他经常充当挑前杠行走、领唱号子的角色,一领众和,工友们前后呼应,贾志虎成为上港十区的号子好手。

“过山跳,颤悠悠,前脚斜,后脚扭,一脚踏空命便休。”说起号子,82岁的贾志虎脸上便有了神采。“以前在码头上,每个货包重两三百斤,码头工人扛着沉重的货包奔走于码头与仓库间,要用一丈多长的跳板,一头搁在船边,一头架在高凳上,然后一块板一块板地运至仓库。这些板子作为走道,我们称之为‘过山跳’。”

“搭起来噻!噢嗨!起来啦!走嘎!开步走喽!嗨嗖!脚下小心!嗨嗖……”这是码头杠棒工人肩抬重物,缓慢行走在高耸危驾的“过山跳”上时经常唱起的《杠棒号子》。

杨浦滨江岸线上造船业、修船业、水上运输业十分兴旺,故而杨浦地区的码头号子种类较多。工人用杠棒抬货时唱的是《杠棒号子》,把一件件袋装或箱装的货物搭放在肩膀上时唱的是《搭肩号子》,单个劳动者肩扛货物行走时唱的是《肩运号子》。

上海港码头号子表达了上海开埠以来各地工人汇聚上海码头的心声和劳动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然而伴随着时间推移,当年上海港老码头工人目前都年事已高,原上港十区的码头号子好手贾志虎、吴长富、张和尚能够回忆出来的码头号子也已经越来越少了。如今的上海港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码头工人再也不用哼着号子扛大包,渐渐地,上海港码头号子也不再在港区流传。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杨浦区提供
图片摄影:黄尖尖
视频采制:黄尖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