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网友自发4k修复老电影,“云端共修”未来有可能实现吗?
分享至:
 (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0-11-19 18:35
摘要:老电影有更多放映的渠道和机会,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

发现B站有网友自发修复老电影片段时,上海电影技术厂数字修复部门主管胡勍勍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怎么有人愿意干这个?”他翻了翻那些AI修复、上色的影像,很快就明白了原因,“颜色像酱油汤一样,一点都不透,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都得打回去重做。”

挑剔归挑剔,但看到有人自发去干这个,他心里是感到欣喜和安慰的。办公室里还有新装修的味道,上海电影技术厂今年刚从静安区宝通路搬到车墩,当初20人的团队如今剩下十几个人。“如果有机会,我想请那些网友来这里看看。”


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影修复团队

做修复,最重要的是有耐性

上海电影技术厂最早于2012年开始做数字修复,并拿到资格证书,最早修复的影片为HD(高清版)的《女市长》和2K版的《一夜歌星》。这些老电影都是从原底胶片扫描下来的,在官方修复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底的色彩保存最完整,其次是原底复制成的中间片,到了拷贝是最差的,因为在不断放映中,会给画面带来损失,只能作为参考。”

上技厂拥有影片修复的整条流水线。拿到胶片后,物理修复师会先看一遍正片,观察胶片保存情况。对霉菌、黏连等通过水洗、超声波修补处理。真正接触过胶片的人,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但随着数字拍摄的普及,现代的年轻人很难再有这样的手感。


胶片库里整理片子(图片来源上海电影技术厂)

在上技厂一楼存放着不少大家伙,几十年前的胶片清洗设备占了几乎半个房间。厂址搬迁时,这些设备也被小心翼翼地运送过来。它们有些已经停产,修理、维护都需要老师傅来完成。把影像从胶片转为数字,一台扫描仪的价格同样令人咂舌。这也使得真正的电影修复很难在民间通过个人来完成。

如今也有私企在做老影片的数字修复,但通常直接跳到数字修复这一步。胡勍勍的数字修复团队有5个人,平均年龄25岁。一天正常工作8小时,以前一年要做60部影片修复,忙的时候,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为了看清细节,修复时要求全暗的环境,这对眼睛的损伤很大,团队里的年轻人多数戴眼镜。“我建议他们修一个小时就可以休息下,缓一缓。”

这一行门槛不高,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上手,但能不能做好,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眼力。做修复的人,多少都有些对色彩的天赋和“找茬”能力,一部影片通常1秒24帧,有人可以在一两帧里找到问题。胡勍勍最佩服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影修复高级技术总监吴云岳,给影片做出厂鉴定时,一帧上面很小的“擦毛”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不过,相比这些,最重要的是有耐性。“这行特别考验年轻人的耐心和毅力,没耐心真的做不下去。”胡勍勍记得,有次新来了一名实习生,让他试着修复一个片段,看静止画面以为小菜一碟,但走了两帧才发现中间藏了那么多“脏”东西。清理了5分钟,他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修复是很累的活,最主要的是枯燥。”胡勍勍觉得,影像修复和文物修复很像,但相比之下更为枯燥。有时候一天只盯着一帧画面反复地修,一个镜头看了几百遍,再精彩的电影也索然无味了。胡勍勍很怕有同事突然要找他“谈心”,那意味着,又有一个人熬不下去,要离开这个行业。

也因此,当了解到民间有人自发修复老影像时,胡勍勍感到很意外。有些影片破损程度叹为观止,需要特效来配合,而厂里还缺乏软件编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一直相信高手在民间,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力量更大,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也许他们可以做到。”

能否有更多老片修复,决定权不在我们

上海的修复技术国内领先,《芙蓉镇》《画魂》《大李小李和老李》等都是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图片来源:B站)

一部保存不错的影片,2K版可以在半个月里修复完成,4K版则要乘以两倍时间。在今年10月上海的“保家卫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影展”中,放映的《上甘岭》还是2K修复版,而就在当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该片的4K修复。网上刷屏的彩色4K版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也是中资馆受央视频委托,利用AI上色修复技完成的。从2K升级为4K,在大银幕上可看得更清晰,但目前上海举办的一系列艺术影展中,仍然以2K修复版本为主流。

“其实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一般2K版就够了,而且很多人分辨不出2K和4K的区别”,胡勍勍介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特别有意义、有必要性的影片才做4K修复。4K修复并没有所谓的时间上限和下限,而是根据价值和需求判断。“烂片修4K没意义。比如有一阵电视剧流行美颜滤镜,每个人的脸都刷白,看不清细节,它们作为历史可以记录一段时光,让后人知道那个年代曾走过的弯路。”

胡勍勍觉得,目前困扰电影修复的瓶颈不是人才缺乏,而是重视程度不够。“老片重映的市场受众群毕竟小,老电影不讲究特效,大家觉得网上看看就行了。”

查阅4K修复电影的信息,几乎都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关。因为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时,这些4K修复影片才有了集中展示和被大众关注的机会。今年起,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周周有影展”的城市,让更多修复电影有了放映机会。一些视频网站也开始购买这些影片资源。“要不要修复更多老电影,决定权在市场。市场需求变大,老电影有更多放映的渠道和机会,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

由于片源问题,近年来上技厂修复的影片以科教片为主,胡勍勍认为,影像修复内容可以更加多元,“我们会挑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影像去修。比如以前上海外滩的影像,修复完后,拍摄相关年代上海的影片可以参考或者引用。”上技厂曾经修复过盖叫天的京剧影像,对于戏曲表演教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做下去。”

修复电影需要更多民间力量

胡勍勍从小喜欢卓别林,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入行,他希望有一天能拍摄自己的电影短片。“工作太忙,已经有两年没有看过新片了。”他笑着说。

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欣赏经典老电影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胡勍勍常惊叹于那些优秀黑白电影的构图和层次,在最暗的地方,画面也是通透的。“这些优秀电影记录着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学习。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审美不断提高,电影人更要不断提高水平,推动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

B站UP主大谷(胡文谷)用AI修复、上色的老影像在网上小有名气,他在B站看过4K修复版的《开国大典》和《我的祖国》,“我了解到《开国大典》是官方修复的,效果真的好,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和专业人士的差距”。他以为,那些修复人员是一群“老艺术家”,当记者告诉他胡勍勍以及他所带领的专业修复团队只是一群80后、90后时,他有些惊讶。“有机会,我也想去上技厂参观,向他们请教专业修复技术。”

大谷坦言,现在AI还无法真正还原老影像的颜色,在历史准确性上存在缺陷。“AI的优势是可以让个人、小团队完成大的公司才能做到的任务,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效果无法和前者相比。而且,对民间修复而言,要拿到高清底片特别难,如果能提供更高清的数字化影像,我可以做得更好。”由于版权问题,他目前只做一些公开的影像资料修复。网上也有一些老电影片段修复,尽管未做商用,但也存在版权风险。

在胡勍勍看来,民间修复水平尽管参差不齐,但对于老影像能起到客观的宣传作用。也许一个不成熟的小片段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产生去电影院看官方修复版本的兴趣。“有兴趣,需求就出来了,有需求就会有人做。”

如今,网络视频平台也在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比如最近在网上放映的《八佰》,优酷推出了60帧高清版本,画面亮度提升了不少。优酷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视听体验的升级不光应用在新、热内容上,未来也将应用在经典文化作品上,支持老片的修复,“不仅是满足不同用户的口味需求,也通过技术对经典作品进行保护和延续。”

这么多经典影片光靠几家专业机构是修不完的,看到民间修复的兴盛和社会力量的热情,胡勍勍也在思考,进入5G时代后,在版权允许的情况下,也许可以用云端共同修复的方式,发动民间爱好者一起修复老电影。


网友自己修复的卓别林电影(图片来源:B站)

“我觉得可行,大家把算力贡献出来,每人提供一点算力,就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更快完成修复工作。”大谷说。民间修复需要由专业审核机构建立修复标准。胡勍勍相信,科技越发展,修复可以越简单,“我欢迎民间修复师们到上技厂参观学习,我愿意倾囊相授。”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户外重映了修复版的《大李小李和老李》,这部经过沪语重新配音的老电影也是上技厂的得意之作。声音修复一直是技术难题,通过重新配音的二次创作,可以让老电影焕发新生。

对于声音修复,影评人泊云有个设想:民间配音达人众多,未来能否让大家重新配音,让老电影更贴近年轻观众?“修复的宗旨是修旧如旧,我们需要尊重电影原创,但不妨发起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来观看经典电影并进行配音比赛。用这种方式,可以引起大众对老电影的关注,为它们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胡勍勍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内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