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特斯拉火速招聘500人后,机器人会取代HR吗?今天,上海释放重要人才信号
分享至:
 (27)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11-17 16:44
摘要:“魔镜魔镜,我面试成功了吗?”这不是童话,而是后疫情时代的招聘。

今年大四的小雨是一名灵活用工者,每星期一、二、四、五,她是永辉超市的理货员,星期三、六、日,她是DQ冰淇淋店营业员。帮她分配时间并匹配工作岗位的是一个灵活用工平台。

疫情期间,特斯拉在招聘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400个岗位,共收到超过4万份申请简历。公司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招聘助手,在线面试了1500人,最终500人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入职。

这些新时代的招聘模式,背后都离不开数字化的人力资源(HR)服务产品。

11月17日,在全球创业周活动会场上,由杨浦区主办的HR-Tech人力资源创新服务产品发布会吸引了400多家企业现场聆听。伴随着AI面试工具“魔镜”、灵活用工平台、海外人才“114”等产品相继亮相,杨浦区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将为促进区域新兴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数字化的人才市场。

MoSeeker,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HR”。 本文图片均 黄尖尖 摄



被机器人“取代”的HR 


“魔镜魔镜,我今天面试成功了吗?”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后疫情时代的招聘新方式。

公司招聘过程中都面临过堆积如山的简历、反复进行的面试,让HR们不堪负重。由猎聘人才研究院研发出的人工智能视频面试工具“魔镜”,可基本代替人力完成初筛,节省80%以上招聘时间。

“面试的过程其实相当于一个视频,一个包含语音、语义、图像的多模态数据,这是我们研发的起点。”猎聘的研究员张付海说,“魔镜”的基础处理量是一天1500人次,最多曾为一家公司在一周内完成8000人的面试,远超过一个资深HR团队的工作效率。

除了节省人力以外,在普通的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本人的态度、精神状态、语气等都会影响面试人的发挥,但机器人却很稳定。“机器人HR的评价稳定,输出结果也十分稳定,排除了面试官个人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团队对面试中的人工评价和机器打分进行对比测试,机器人HR与人为评价的吻合度达到70%。

今年初,在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王向导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代表出现在发布席上,介绍公司研发的仟寻系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工复产阶段的招聘难、求职难问题。

时间回到2014年,尚未创业的王向导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百度公司上班,也正是那一年,他第一次听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话。对标世界上第一个招聘网站Monster,王向导想要建立一个能为年轻人高效、精准找到理想工作的平台。

疫情期间,线上招聘成为大趋势,仟寻特别开发了“疫情防控”模块,让智能聊天机器人7x24小时在线解答企业和个人的问题,完成了超过100万次的各类问答,服务了数百家中外企业、10万人次。“每次跟机器人互动,它都会记录你的个人情况和浏览历史等信息,为你推送个性化的岗位。”王向导说,仟寻的智能推荐算法包含了个人的工作经验、学历、历史职位浏览情况、社交关系等50多个维度,这是系统精准匹配岗位的“秘密”。

面向应届生的校园招聘,仟寻为用人单位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具备24小时自动化面试功能。“比如可口可乐今年的校园招聘,利用AI拨出系统,给每个应聘者打电话面试,系统根据各人的回答实时打分。”即便是因疫情无法及时回国的海外高校应届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远程面试。


“95后”的就业生态


 如果95后对你说“cdx”,意思是吃东西,充电线,还是处对象?“awsl,u1s1,爷青回,瑞思拜,凡尔赛人……”这些词汇你懂得多少?

刺猬实习联合创始人曹琰刚走上台,几个问题就把台下“有一定岁数”的企业家们问倒了。事实上,除了“钻研”这些年轻人的用语,刺猬一直在试图理解“95后”和“00后”们的就业选择和择业心理,因为他们正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才资源。

“通过近距离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择业时最关心的因素是个人未来发展、行业前景、团队好坏和兴趣爱好,而是否专业对口、是否离家近等因素,反而被认为‘最不重要’。” 曹琰说。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年轻人会考虑跳槽呢?“996也就算了,时刻给老板待命,直接加班成24/7。”大部分“95后”觉得这是最无法接受的。帮助企业招纳“95后”人才,首先要走近年轻人,于是就催生了像刺猬这样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人才和雇主品牌解决方案的公司。

而与曹琰试图去理解年轻人的目标不同,郑一创立“独立日”灵活用工平台的愿景,是“改变年轻人的工作方式”。

每天中午,派送完上午一波生鲜外卖订单的张诚,急匆匆地走进位于同一个商场的星巴克门店,把蓝白色的盒马制服一脱,穿上星巴克的绿色围裙,从骑手变成了咖啡师。像张诚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灵活用工者”,疫情后正活跃在这座城市的各行各业。

今年一月底,疫情导致众多餐饮店歇业,而另一边,具有配送服务的生鲜店用工需求激增,独立日看到了传统餐饮和生鲜电商之间已形成一种对冲关系。大年初二,平台当即推出临时借调的“共享员工”计划,累计征得有用工需求的生鲜电商、商超配送等企业逾80家,用工缺口超过15000个,而希望输出员工的餐饮企业超过300家。

虽然供需对接起来,但要让餐饮员工快速适应生鲜电商、商超配送等岗位要求,并非易事。独立日是怎么做到的?在独立日上填报个人信息后,张诚收到了来自独立日管家的线上面试邀请。通过简单的线上对话,管家捕捉到除简历以外更丰富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细化到是否染发,指甲是否干净平整,普通话是否流利,说话时有没有微笑等,相当于对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人物画像”。

对求职人员进行画像的同时,也对企业画像。独立日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生鲜电商与商超配送等用工企业岗位需求、性质与要求梳理出逾百个属性标签,形成完整的“用工画像”,再借助智能化算法模型,与餐饮企业员工个人能力进行精准匹配。最终,平台的匹配成功率达到80%。

“一直以来,大学都是以将学生教育和培养成从事全职工作的全职员工为目标的。”郑一说,在零工时代来临之际,当下的大学生除了要学会怎样当一个全职雇佣员工以外,还要具备有效从事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心理准备,适应越来越独立的灵活用工生态。


数字化的人才市场


“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有一套逻辑。”发布会上,万宝盛华大中华副总裁张锦荣做了一个分析。“原创技术可以吸纳资本,实现产业化,促进人才政策体系的制度化,从而带来国际人才,使得区域产业可以同步参加国际竞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杨浦人,张锦荣见证了杨浦的产业转型。“产业转移看似是一个厂子从某个地方挪过来的物理空间转换,但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转移,是人和人背后生产关系的流动。”他认为,当前国内的用工市场已经分裂成四个板块:标准雇佣关系,非标准雇佣关系,自雇和社会化用工(平台经济)。他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叠加一个数字化的人才市场,而这,意味着更多创新人力资源平台将在上海涌现。

这与支撑上海区域发展的人才政策不谋而合。“今天峰会的消息刚刚发布,网上的企业报名数就爆满了。”杨浦区人社局局长李金刚告诉记者,“杨浦区集聚了大量像京东达达、哔哩哔哩、流利说等新兴行业,这些企业发展很快,一夜间要接纳大量人才,杨浦将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的人才管理。”

于是便有了这次HR-Tech人力资源创新服务产品发布会,由政府搭建平台,为科技型人力资源企业提供展示新品的舞台,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和接纳人力资源领域的新理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布会吸引了400余家企业代表到现场聆听,并于云上创业周及B站同步直播,50余家长三角企业在绍兴分会场一同观看,参与线上互动。

未来,落户在杨浦区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东部园,将成为杨浦吸纳人才的阵地。“东部园将与梅园路的上海市人才中心形成错位,东部园更侧重新兴行业和平台经济。”李金刚说。最近,东部园还发布了一个海外人才“114”平台,由政府主导、第三方运维,提供一站式的国际人才服务。

为了集聚更多国际人才来杨浦发展,发布会上,杨浦区还邀请了中智科创、太德维服、归心谷、享益4家辖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出任“海外引才大使”,并向企业代表颁发了聘书。

栏目主编:王志彦
图片摄影:黄尖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