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从邬达克寓所到达华酒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0-11-17 14:56
摘要:1947年,邬达克从达华公寓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去美国定居。1990年,一批美资公司选择从达华宾馆进入中国。转眼,浦东开发开放走过30年春华秋实。84岁的达华酒店如今早已不再是上海市区西区最高的建筑,但它一直矗立,见证了上海的每一段精彩。

   

  浦东开放元年的招聘启事

30年前,1990年11月25日,在《解放日报》第八版登出一则公司的招聘启事。公司的名字是“中美合资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当时新成立的由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农药厂、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合资的农业化学公司。启事中说,公司将生产经营高科技产品——水稻除草剂“农得时”原药及其各种加工制剂,为此要招聘一批30岁以下的工程师和文员若干。

这是浦东开发开放元年,热土上一片方兴未艾。因为公司还正在浦东北路建设中,因此投递应聘简历和面试的地址在另一处——上海市延安西路914号达华宾馆603室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人事部,“一经正式录用,实行劳动合同制,享受中外合资企业待遇”。

之所以选择达华宾馆作为外资公司暂设的办公地点,是有讲究的。

对30年前的年轻人来说,“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景和“中外合资企业待遇”的吸引力是诱人的。当1990年的上海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前往延安西路914号(今延安西路918号)达华宾馆时,会不会想到,自己去往未知广阔世界追寻梦想的脚步,和这幢建筑的设计者、初代居住者的脚步,竟然在时空中有着巧妙的重叠?

1936年出版的外文杂志上的达华公寓

如今全名为锦江都城经典达华静安寺酒店的这幢10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原名达华公寓,1936年竣工,1978年改为达华宾馆对外营业。它的设计者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

从一无所有到上海闯荡的外籍青年,到参与定义城市风格的建筑大师,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给了邬达克无限的工作灵感和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如今,上海滩上有约25处优秀历史建筑出自邬达克之手。

回到1936年,邬达克此时已经凭借诺曼底公寓(今名武康大楼)、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等地标建筑,跻身上海知名人士之列。这幢达华公寓,成为邬达克在战争爆发前留在上海的最后的设计作品之一,也是自己和家人离开上海前居住了10年之久的住所。

  

老照片中的达华公寓,10层楼的高度,使这幢楼在1980年之前保持了上海市区西区最高、也是唯一高层建筑的纪录43年之久。



上海西区最高建筑保持者

达华公寓是邬达克为上海设计的第四幢大楼公寓,1936年甫一落成,就有“小国际饭店”之誉。10层楼的高度,使这幢楼在1980年之前保持了上海市区西区最高、也是唯一高层建筑的纪录43年之久。

大楼使用灰白色的水泥外墙、整体线条流畅,没有繁复或花哨的装饰,弧线型转角的阳台构成凹凸有致的立面,显得简洁而富有现代韵律。1937年,邬达克将番禺路129号的房子出让,携妻女搬到了达华公寓。因为腿脚不便,他就在底层居住。如今,这里是饭店的大堂位置,时不时会有邬达克迷慕名而来。而在饭店的进门处,则有一间专门向设计师致敬的邬达克纪念室,由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和锦江都城酒店品牌于2018年共同设立。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邬达克建筑事务所每况愈下。1947年邬达克离开上海,他一直渴望再回上海看看,但却于1958年因病去世。

1978年,达华公寓改为达华宾馆对外营业。2013年,达华宾馆改造成为锦江都城经典达华静安寺酒店,并成为锦江国际集团旗下锦江都城酒店品牌的首家酒店。

邬达克没能回到上海,但曾陪伴邬达克住过达华公寓的儿子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回到上海。就在2008年7月6日,达华宾馆的时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如今的达华酒店党支部书记成敬梓接待了这位邬达克家族的“老住户”。

在这次怀旧之旅中,邬达克的儿子对酒店工作人员回忆少时一家人在此居住的场景,还指着消防逃生通道的小门告诉大家,小时候曾为了躲避爸爸责罚躲在这里,从这里可以直接下到底楼的门外马路。

邬达克的儿子,还想蹲下身子像小时候躲进消防小门时,却发现已经快塞不进去了。

酒店工作人员和邬达克的二儿子(右二)和女儿(左二) ,右一为成敬梓(成敬梓供图 


见证城市的每一段精彩

1980年,仪表堂堂的小伙子成敬梓第一次到达华宾馆报到时,正值改革开放。

从1979年进入1980年的跨年之夜,上海市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分别在锦江饭店、锦江俱乐部、和平饭店、静安宾馆、达华宾馆、浦江饭店联合举行盛大迎春宴会,招待1200多名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土耳其、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外宾。这意味着,尘封许久的上海,旅游业的春天到来了。

成敬梓进宾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洗咖啡杯。作为当时上海少数几家涉外宾馆之一,达华宾馆成为外宾指定的下榻宾馆。外宾的到来,也将五湖四海的新风带入了宾馆。

也是在1980年末,达华宾馆新建“四季厅”对外开放。厅内的冷暖气空调,供应的正宗京菜、法式西菜和特色菜在当时实属时髦,很快成为当时上海人的“网红打卡”地。尤其是宾馆供应的火烧冰激凌,上桌时,服务员在做好的甜点上浇上茅台酒,然后点燃。瞬间,冰与火呈现出令人炫目的交融色彩。

在风气还略为保守的年代,达华宾馆的工作人员率先在工作时穿西装打领带。1984年,达华宾馆又率先在餐厅开设音乐晚会,并专请小乐队伴奏,“营业时间每天晚上八时半至十时半,接待单位团体。团体每位3.5元,个人每位4元,供应一客点心和冰激凌苏打”。

1986年,外宾里德先生在上海街头的水果摊购物时,因为语言不通被店主抢拿走所有兑换券。外宾入住的达华宾馆服务员孙杰发现后,及时为客人报警挽回损失。《解放日报》报道了这位服务员的事迹。

要知道,这是在买禽蛋蔬菜还需要票证的1984年。根据1984年的一份市场动态可以看到,当时,一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约36元,一件印花女套衫价格在2.5元左右,一台“海豚牌单缸洗衣机”也不过195元。一晚上消费掉十来元对于当时的工薪阶层意味着什么?

不同于普通饭店和宾馆纯粹承担住客的食宿,在1990年前后,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消息传来,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准备在沪大展拳脚时,也将第一站设在涉外宾馆里,达华宾馆也就见证了上海腾飞前的这一幕。

和中美合资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一样,在1990年前后,中美合资上海环球联碳分子筛有限公司、电扬广告有限公司等抵沪之时,都先在达华宾馆设立办公场所,招聘人员。那些年里,来这里投递简历、准备英语应聘的青年们,正是从达华宾馆开始,走向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而达华宾馆,也在1997年入选年度上海旅馆业营业收入前100家企业名单。

如今客房内景

1947年,邬达克从这里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1990年,一批美资公司选择从这里进入中国。转眼,浦东开发开放走过30年春华秋实。84岁的达华酒店如今早已不再是上海市区西区最高的建筑,但它一直矗立,见证了上海的每一段精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