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李佳能:多想年轻二十年,再献一份光和热 | 而立浦东•亲历者说
分享至:
 (11)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0-11-11 13:59
摘要: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机会碰上这个振兴上海、服务全国的宏伟工程。

“你看这张图,把全市600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都展示了出来。这是1980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向市民展示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不只是专家学者对之热烈讨论,市民参观后也提出意见:浦东和浦西的规划力度相差太明显了,为什么浦东不能多规划一些?除了规划沿着黄浦江的那窄窄一片区域,浦东是不是应该再向东边延伸?”

日前,在位于浦东新区民生路上的汇商大厦5楼“浦东新区政协之友社”的会议室里,80岁的李佳能精神矍铄,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印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张边上虽已泛黄,但规划图干净平整,可见保存之精心。

李佳能是原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主席,是最早参与浦东开发规划和策划、参加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批“拓荒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这张规划图当时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展示会上进行了展出,引发全城热烈讨论,也让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了解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呼声。“那次展览对我触动很大,尽管有争论,但当时我就知道开发开放浦东有坚实基础和扎实底气。开发开放浦东,是上海乃至全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的需要,更是决策者意图和市民百姓呼声相汇的结果,是中央批准的中国改革开放重大部署。”

困难再大也挡不住开发浦东的脚步

20世纪80年代,上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李佳能告诉记者,当时的上海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财政压力大,各种矛盾凸显。“人们说,上海滩,真的快要‘上海瘫’了。上海要往何处去?到哪里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1979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次年,上海开始编制总体规划方案,同济大学毕业的李佳能也有幸参与其中。

20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规划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上海的发展方向提出许多意见建议,大致分四个方向:北上,发展吴淞;南下,发展金山;西移,发展虹桥;东进,发展浦东。“尽管当时主张跨过黄浦江、向浦东方向发展的人并不多,但那段时间的讨论,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火种’。”李佳能说。

当时,世界银行和上海市合作编制“上海城市发展方案”,世界银行的专家对上海城市“西移”方案感兴趣,但参加世行合作研究的李佳能团队主张“东进”:“那时客观条件下,发展浦西存在诸多限制;上海是依港兴城的城市,跨过黄浦江发展浦东,符合上海的特点。”

早在1984年,上海市科委就组织开展了浦东发展形态研究课题。同济大学和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承担这个课题,李佳能是课题组负责人之一,课题组提出了浦东地区“一心三片”的发展布局:“一心”是川沙,“三片”分别是陆家嘴、周家渡、高桥。

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成立“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老市长汪道涵任总顾问,时任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市委研究室的俞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于品浩、市土地局的俞汉卿、上海市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陈泽浩、上海外贸学院的周汉民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佳能这6人为研究小组成员。研究小组曾列出15个课题,联系海内外300多位专家学者。

李佳能说,小组最初的工作地点在外滩33号,是在老市政府底楼大堂里搭建的一块临时工作空间,后来搬去了上海社科院,借用了社科院的招待所。“我们当时的研究,着重在政策、金融、贸易、土地、规划等方面。”

1986年,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意见中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建设浦东地区”。之后,6人小组为市委、市政府草拟了三次向中央申请浦东开发开放的报告,草拟报告的地点在衡山宾馆13楼。“1987年至1989年,每年的12月份,我们都要在宾馆里待一段时间,集中写报告。”李佳能说。

1988年年初,甲肝肆虐上海,但6人小组不为所动,不管谁家有人得病,他们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社科院的招待所里。当时,李佳能的妻子也得了甲肝,家中两个孩子年纪还小。“我怎么照顾?当时没办法照顾,咬着牙继续搞研究、写报告。甲肝影响了上海的交通,我就从杨浦区双辽路的家里骑自行车出发,每天骑车到社科院去搞研究。”

1988年5月2日,上海市召开“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会上李佳能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为题,向专家们作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会议期间,李佳能还陪同专家们考察了陆家嘴地区,专家们对把陆家嘴规划为国际金融中心表示赞赏。一场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经约十年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从“拓荒年代”迈向“拼搏年代”

李佳能还回忆了一个细节。20世纪80年代末,市领导带着6人小组从康平路出发,驱车前往南汇芦潮港。“不是为了看风景,也不是为了考察农村,主要是为了直观感受浦东到底有多大、浦东开发应该在多大范围内展开。当时路不好,一路颠簸了近4个小时。大家站在芦潮港岸边吹着海风时,个个心潮澎湃:浦东太大了,未来不可限量。”

这种“心潮澎湃”之感,李佳能在浦东工作的岁月里从未停止。他是浦东开发办公室的筹建人之一,为了找办公场所,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带领有关人员在陆家嘴地区选址,偶然发现浦东大道141号——原黄浦区浦东文化馆的两层小楼适合作为浦东开发办公室使用。当时,这栋楼是文化馆的仓库、洗澡间和卫生间,非常杂乱,大家分工打扫,只用了3天,一个整洁、朴素、实用的两层办公楼就在开发办挂牌之前被整理出来。

“那段时间,我们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我每天的接待任务十分繁重,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常常讲得口腔发炎,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李佳能告诉记者,热情高涨的同时,大家也有着清醒的头脑:浦东开发开放,并不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有的客商只想拿土地,但我们不同意,必须要带项目进来;有的外国商人带来纸浆项目,我们也回绝了——有污染的项目绝对不行。”

李佳能告诉记者,从浦东开发前进行的各项规划、研究可以看出,尊重科学、广泛征询海内外意见,才能使规划不断优化完善,才能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蓝图。“如果浦东早期开发属于‘拓荒年代’,那么现在正处于‘拼搏年代’。不论哪个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精神、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未来的浦东依然潜力无限。”

“人生十年有几何,相聚浦东应庆贺。天长地久情常在,展望未来共讴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李佳能感慨道。关于开发开放浦东,李佳能一共有50多本工作笔记,每本都很厚,2004年时他把这些珍贵的笔记都捐给了浦东新区档案馆,他自己仅留了复印本。翻开一本工作笔记复印本,记者看到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都是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会议纪要、规划图纸等史料。

“有时在家自己翻翻,我也感慨:弹指一挥间,我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贡献给了浦东,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机会碰上这个振兴上海、服务全国的宏伟工程。我真想再年轻二十岁、三十岁,哪怕年轻十年、八年也好,可以再为浦东、为上海做点事情,贡献一份光和热!”

栏目主编:王志彦
图片来源:茅冠隽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