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一夜之间300人报名,上了热搜,上海这家夜校为何会火?
分享至:
 (16)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0-11-03 08:55
摘要:填补了中青年艺术普及教育的空白。

日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登上热搜。群艺馆公众号一夜之间有300多条留言问市民夜校怎么报名,馆里次日赶忙发公告回应:秋季班报名已满额。春季班将于明年三四月份招生,有兴趣的市民可直接通过群艺馆公众微信号相关链接进行报名。

市群艺馆2016年推出市民艺术夜校艺术公益培训项目,至今共开设137期,吸引中青年市民参与45972余人次。市群艺馆副馆长吴榕美曾说过一句令人感慨颇深的话:“通过上海市民大美育学习平台,受益最大的当数享受艺术教育最困难的中青年群体。”

中青年群体为何成了享受艺术教育最困难群体?工作忙、负担重、离家远,是许多人难以“入学”的原因。可是,四年来,艺术夜校的课程一直在增加,从8门增加到如今的26门,课表也从每周一天排到每周四天。

“市民艺术夜校之所以火,因为它恰好填补了中青年艺术普及教育的空白。”群艺馆工作人员说,在这里,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有人纾解和放松心理压力,有人结交和认识兴趣相投的朋友,每个人都乐在其中,享受城市夜间的公共文化服务。

哪些人上艺术夜校

“一定是家里没有孩子的”“能来的都是清闲单位的”……在有关市民夜校的讨论里,除了咨询报名方式,最多的就是对学员身份的好奇和吐槽:大城市里的上班族那么辛苦,怎么有时间上夜校呢?但记者和学员攀谈发现,他们并不是网友想象中的那类工作轻松、没有家累的群体。

孙莉在一家艺术院团做财务工作,每天和数字打交道,一坐就是一整天。在同事推荐下,她报名夜校肚皮舞体验课,“工作压力大,晚上就想放松一些、出出汗,其实只要自己喜欢,总会有时间的”。

夜校上课时间是19时至20时30分,这是根据大多数市民下班时间、用餐时间、往返路程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的结果。“附近有地铁站,建议大家绿色出行。太早了可能有人下班来不及;延后了,住得远的人可能赶不上末班地铁。”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说,有不少学员住在奉贤等郊区。

郭玮宏就是花1.5小时从单位赶来上非洲鼓课的。为了不迟到,他饿着肚子上课,下了课才去对面吃点晚饭,到家已是22时30分。“如果不是出来上课,我就在公司加班。”他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工程师,平时工作到21时是常事。尽管忙,他还是把每周三晚上腾出来,留给艺术夜校。“很多人觉得没时间上课,其实是时间没有管理好。我把每周一次上课变成一个固定安排,就像工作一样。”

根据市群艺馆制定的报名要求,学员年龄需在18到55岁之间,实际报名者以30岁以上居多,他们也是最“忙”的那群人。杨玲芝记得,有些学员上完课,还要赶回去加班。有一对夫妻特意错开上课时间,保证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带孩子。“说到底,不是自己忙不忙,而是想不想。如果约吃饭、看电影,很多人都会说有时间,为什么不能把时间花在艺术课程上呢?”一位学员说。

夜校就像一所普通学校,每个班都有班主任、班长,负责管理班级秩序、出勤率等,有事情可以向班主任请假,长期无故旷课,会失去下一次报名机会。今年共开出26门课程,每门课杨玲芝都会旁听一会儿,和记者交流期间,她还不时观察学员的状态和课堂反应。在肚皮舞课上,一位女学员光着脚,动作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在人群里有些扎眼。因为此前接连出差,这是她第一次上课,甚至没来及准备一双软底鞋。“没关系,慢慢来,总能融入的。”

记者在电梯里碰到几位刚下课的非洲鼓女学员,她们到三楼便走出电梯,去往群艺馆专门留给大家存放器材的房间。这种木质鼓重达十斤,背来背去很不方便。“回家可以拍腿,这是我们常用的练习技巧。”郭玮宏笑着说,他也是寄存一族。一直拍打这种木质鼓,手会有些疼,有些女学员的手掌都肿起来了,但还是愿意坚持,“艺术嘛,总要付出点什么”。

为何爱上艺术夜校

朗诵教室位于三楼的报告厅,那里有一个小讲台,方便学员上台展示。授课教师刘柯楠带着大家放开嗓门,念起灌口《十道黑》。天花板上突然传来“咚咚咚”的声响,原来,楼上非洲鼓课开始演奏练习。“把教室放在四楼小剧场,因为那里多少有点隔音效果,但鼓的穿透力还是太强了。”杨玲芝苦笑道。

非洲鼓入门班的授课教师祝贺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很难想象他打起鼓来热情狂野的样子。课上演奏的曲子叫“莫巴萨”,用来歌颂女性的伟大。在非洲部落里,每件大事都有一套鼓曲来记录,演奏者会围成一圈打鼓,但由于场地限制,师生们只好面对面坐成两排。一旦鼓声响起,大家愉快的心情便迅速传递开来,包围住每一个人。

“打鼓很开心,非洲鼓非常放松、解压。它既是课堂,也是我们每周一次的聚会,调节心情,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郭玮宏说着,向记者唱起一支非洲歌曲,他不懂歌词意思,但朗朗上口,打鼓时就自然而然地唱了起来。去年,他们还在祝贺的带领下,去广场上打鼓、唱歌,把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上课,是出于对艺术的真挚热爱。孙莉从小喜欢艺术,但种种原因未能以此为事业,每天上班下班,总觉得人生就那么平平淡淡过去了。看着年轻靓丽的同事们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她也常常憧憬。“人总要有点追求。这里老师授课细心专业,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几堂课下来,周围人都说我体型变好了,也更加自信了。”她摇曳着红色的舞裙,规划着自己的小目标——把这里学到的舞蹈搬到公司年会的舞台上。

学成之后在年会上露一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小目标。细看课表会发现,许多课程上都写着“入门”二字,作为艺术普及类课程,原本只是教大家基本知识、动作,但为了让学员更有获得感,每门课程都会给出一两部“成品”。

来教烹饪的是一位五星级大厨,他把自己的独门秘方写到黑板上,第一堂课就手把手教大家做了道糯米糍。一位好不容易报上名的学员开心坏了,回家后立刻做了“全员份”糯米糍,送给班上的每一位学员。那股甜而不腻的味道,至今让大家难忘。

课程时间定在1.5小时,但为了给学生答疑解惑,老师常常自动拖堂。朗诵表演课结束后,一位学员就在门口拉住刘柯楠,请教“翘舌音”问题。“她听不出平翘舌,我建议她加强正音练习。”刘柯楠说,来上朗诵课的很多都是从事医生、教师等需要不停讲话的职业。口干舌燥一天,还要继续来夜校学朗诵,是想学习更好的发音、用气技巧,塑造自己的声音。

尽管每个人来学习的目的不同,但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有获得感,这也是许多人想来夜校“二刷”的原因。

看着教室外“艺术长廊”里挂着的一排毕业作品,彩铅课教师赵骏能回忆起帮每一位学员批改作业的情景,有时是在半夜的微信群里。给新生上课时,他会得意地指着一幅笔触细腻的《毛绒熊》让他们猜,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答案当然是出人意料的。“我会根据每个人色彩和笔触特点,训练他们对色彩的编辑能力,找到最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些参展学员将收到一份群艺馆颁发的证书;在结业会演上,朗诵、舞蹈、乐器班的学生们也将一展才华,收获满满的成就和快乐。


尤克里里课堂。
图片来源: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美妆课堂。
图片来源: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书法课堂。
图片来源: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尤克里里课堂
图片来源: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上海群众艺术馆官网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