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郎朗的爸爸、谭元元的妈妈,爬上金字塔尖都需要同款中国式父母?
分享至:
 (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20-10-16 13:52
摘要:中国父母,究竟该怎么办?

好莱坞要拍郎朗传记纪录片的消息近日登上了热搜。有网友猜测,这大概会被拍成《弹琴吧!爸爸》——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的故事。

43岁芭蕾舞者谭元元即将登上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今年是她加入旧金山芭蕾舞团25周年,俄罗斯编舞大师尤里·波索霍夫特别为她创作了一段独舞,献给她多年来持续付出的母亲。



俄罗斯编舞大师用作品致敬谭元元母亲

中国式虎爸虎妈,曾引发关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争议。他们掌控力强,按自己的意志为孩子选择道路,他们拥有强大的信念,坚持日复一日的牺牲。看看郎爸和谭妈,中国艺术家要爬到金字塔塔尖,难道都需要同款中国式父母?

他们被质疑,也被致敬

郎朗的父亲郎国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式严父,在将儿子推往成功的路上,他有着超出常人的决心。

郎朗幼年时,郎国任就狠心辞去工作,从此以“郎爸”为职业,带儿子“北漂”求学。在简陋的出租屋,他每天监督儿子苦练。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里披露,父子关系一度紧绷,郎朗曾对父亲喊出:“我希望你下地狱!”有一次因为郎朗耽误练琴,父亲甚至把他拖到11楼天台,“逼迫”他跳楼自杀。


郎朗和父亲

几年前BBC曾拍过纪录片《郎朗的钢琴之路》。片中记者对郎朗说:在西方标准下,你父亲的行为已经属于虐待儿童了。早已功成名就的郎朗回答:没有他我也没有今天,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方式。


童年的郎朗

1987年,郎朗5岁,他在人生第一次正式比赛——沈阳市少儿钢琴比赛上拿下第一名,这让父亲郎建国坚定了要把儿子培养成钢琴家的决心。同一年在上海,10岁的谭元元考进了上海舞蹈学校,她的父母正为她该不该入学而争吵不休。

谭元元曾在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说:“我当时并不想成为一个舞者,那是我妈妈的愿望。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被舞蹈学校录取,但我外公不同意。她希望我能实现她的梦想。”


谭元元

然而,身为工程师又保守的父亲顾虑,芭蕾舞者总是穿得很少不太雅观,而且艺术生涯十分短暂。他更希望女儿成为医生,过上安稳的生活。

父母僵持不下,吵了很多次架,最终用一枚5分钱的硬币决定了谭元元的命运。硬币是妈妈抛的,最终正面朝上,让她走进了舞校。在接受鲁豫采访时,听到这段,鲁豫脱口而出:你妈肯定作弊了!

直到现在,谭元元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只有一间练功房、一双舞鞋和一整天的舞蹈训练。在她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甚至打过她。练到崩溃时,她曾哭着质问妈妈:“你这么逼我,你是我亲妈吗?”


谭元元一家

芭蕾和钢琴一样,都需要童子功,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不知是虎爸虎妈成就了技艺超群的艺术家,还是苦行般的艺术之路造就了这样的父母。

当然,谭元元的妈妈也有心软的时候。她回忆,刚被旧金山芭蕾舞团录取时,谭元元每个周末都会坐车到Chinatown打长途电话回家,一听见妈妈的声音就哭。做母亲的心急如焚,曾连夜写下长信,第二天跑到四川路邮局去给女儿发传真,想要安慰她鼓励她。

“每次回想女儿走上艺术道路,太多次我都感到自责,当初把她送上这条路,后面的艰辛是当初业余爱好跳舞的我完全没有想到过的。”谭妈妈说。

后来,谭元元的妈妈搬去旧金山和女儿住在一起,照顾她日常起居。疫情中,谭元元从旧金山芭蕾舞团抱回33双足尖鞋,母亲72岁的年纪跟她一起上芭蕾课,她忍不住赞叹母亲的天赋。


谭元元母亲上芭蕾课

尤里·波索霍夫致敬谭元元母亲的作品,在旧金山芭蕾舞团存放道具的仓库里拍摄。一块地胶、一台摄像机,几盏灯,却打动了许多网友。画面中,谭元元舞动的身影背后,始终坐着她的中国母亲。白发、唐装、稳稳端坐。一动一静,一个鲜明一个老迈。

波索霍夫说:“以前总听元元说起她童年的故事,后来有幸见到她的父母。在元元每一场演出,面临每一次机遇和挑战的时候,你都会看到她的父母坚定地支持着她。在她耀眼的职业生涯的背后,父母给予的爱和支持是极其伟大的。”

中国父母,究竟该怎么办

也曾有过许多父母效仿郎爸和谭妈,希望靠高压刺激、极端训练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下一个谭元元,却发现这样的成功难以复制,小时了了、天才陨落的案例并不少见。要爬上金字塔尖,光靠苦练不行,天赋、勤奋、悟性、机遇缺一不可。


郎朗和吉娜

中国父母究竟该怎么引导孩子的艺术之路?

前不久在一场与谭元元的对谈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慧慧谈及中国舞蹈教育时说:“我关注了几届国际芭蕾比赛,国外编导对中国舞蹈演员的评价是‘身材好、技巧好’,他们比不了,但‘表现力差、创造力差’。这两点似乎也很重要,和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方法有关。”

郑慧慧将弊病之一归结为追求速成、忽视过程。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去学芭蕾,希望两个月就可以看到孩子学会劈叉。一些老师从启发孩子的节奏感、创造力开始,却被家长质疑。

“理念还没转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学习技巧的同时,多钻研背后的历史、文化,真正享受艺术之美,提升创造力。”郑慧慧说。

记者日前采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作曲家陈钢,提起如何培养音乐家,他最推崇的是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钢琴家傅聪

陈钢曾写过一篇文章《钢琴家的脚》。人们都注意钢琴家的手,他却时常留意他们的脚。陈钢发现,许多钢琴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几步,“寸步难行”,有的急急匆匆,有的如履薄冰。唯独傅聪的脚步,潇洒自若。

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傅雷没有早早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让他进入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从先秦诸子、《国策》《左传》《史记》《汉书》里自选教材,告诉儿子做人的道理。


书房内,傅雷正与傅聪交流着什么,妈妈朱梅馥则在对面打毛衣

当傅聪在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大赛获奖,评论称他拥有“肖邦的灵魂”,“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表达风俗”。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对他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

傅聪也很勤奋,但陈钢认为,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之巅的“通路”。他相信,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超过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先做一个健全的、有良知、有情怀、关心世界的人。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