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从垃圾围村变身绿水青山,上海治理方子让这个两山夹一水的最窄县城“摘帽子”
分享至:
 (2)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朱一超 2020-10-14 17:54
摘要:“有些村庄甚至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

2020年10月17日是第7个中国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先宜居。云南盐津,曾经靠盐井产盐并开设渡口而得名。这个隶属昭通地区的全滇最窄县城,在深山峡谷之间沿水而建。直到半年前,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更想不到,5年前,这里垃圾围“村”,甚至有被形形色色垃圾漂浮物“堰塞”的“五彩河道”。

如今,一栋栋崭新居民楼从山间拔地而起,乡镇之间宽敞的水泥路面也干净整洁……走进盐津县牛寨乡敦厚村和落雁乡龙塘村小岩扶贫安置点,尽是生态文明新农村的一番景象。原来,在沪上东华大学“科技扶贫”定点帮扶下,垃圾和污水污染这个阻碍乡村振兴发展的老大难终于被解决了,盐津县不仅脱掉了“穷帽子”,还正走出一条天蓝山绿、水清人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污水处理景观池就似一个“人工湿地”



【教授团队沪滇千里折返开出绿色“药方”】


“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成为沪上高校援滇人心中一直绷紧的绿色“警戒线”。

两山夹一水,好山水是盐津的命根子,也是治污的牛鼻子。2016年7月,冒着假期的酷暑,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陈泉源教授带领“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学生社会实践团走进盐津县,师生一行十余人深入庙坝镇、豆沙镇、兴隆乡、牛寨乡、落雁乡等地考察农村垃圾收集点、异地搬迁安置点等,调研生活、农业、工业方面的污水及垃圾处理情况。

“这些年,农村的路在修,楼房也在造,老百姓在脱贫的道路上一步步往前走,但是对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处于‘弃之任之’的状态”,“有些村庄甚至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这一圈走下来,扶贫的村干部们纷纷反映农村治污这个巨大瓶颈。

“要脱贫致富,更要守护好青山绿水!”作为一位在环境治理方面经验老到的专家,这样的调研结果急煞了陈泉源教授,更促使他一次次地“往返跑”。

上海到云南,相隔2000多公里,飞机转大巴再走山路,陈泉源团队成员来回奔波。山路崎岖,遇上雨季更是难走,他们不顾险阻,多次深入山区考察当地人口、地形地貌地质、气候及排放要求。走访从盐津县政策研究室、县水务局到县环保局,而且挨家挨户问需居民生产生活实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学校还先后选派了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弯弯山路上的足迹深一行、浅一行,让泥泞甚至脏乱的“毛路”变大样。

基于乡村“一水两污”治理、人畜污水处理、安置点给水排水等调研结果,东华大学设立盐津科研专项,全力支持陈泉源团队扎根定点扶贫第一线,为盐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和设计“两污”治理扶贫科技示范工程,开出绿色“药方”。因为,他们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以东华大学历任盐津县驻村书记为原型的话剧《援滇日记》上演,挂职副县长范金辉老师、驻黄草社区第一书记董晓光老师现场“云”连线



【生态治污不可照搬平原地区两污治理方案】

牛寨乡西部的敦厚村,是盐津县第一个乡村旅游示范区。作为“两污”处理科技示范工程的项目重点实施地区,当地山地地形的施工难度超乎想象,在平原地区广泛推广的垃圾及污水处理方案在此照搬照抄绝无可能。

为此,陈教授给自己下了军令状:“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因地制宜地设计一套绿色、经济、有效的治污方案,与盐津当地山区的自然美相协调,成为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旅游新景点。”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前后对比

功夫不负治理人。“陈教授开的治污‘妙方’真神了,将住宅雨水、粪便污水排水和生活杂排水等分开收集,处理过的污水还可用于农作物灌溉,既环保又实用。”盐津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送来的生态治理秘方真正让当地“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目前已覆盖21个村社区,可帮助当地3000余人解决了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

在东华大学及当地政府合力之下,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前后的模样可谓今非昔比。陈泉源教授拿出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一方绿植亭亭、水草鲜美的景观池,告诉记者:“这个不起眼的绿色池塘就是治污的秘诀所在。”他说,这池子就好比一个“人工湿地”,池中集成厌氧、缺氧、微动力曝气好氧和生态浮床技术,加之水面投放净水藻等,种植美人蕉、菖蒲等,使污水处理能耗最小化,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陈泉源自豪地说,这项技术处理过的污水各项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可以用于供应日常农作物灌溉。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前后对比

不仅让污水再利用,还让垃圾变废为宝。科研团队根据盐津农村生活垃圾实际情况,采取“分类+回收+焚烧+烟尘净化”模式对垃圾进行精细处理,在源头控制二噁英生成,并结合活性炭吸附处理,降低烟气污染治理的成本。

利用“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大学在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两大攻坚战场上同时突进,打造一项生态治污科技示范工程,在盐津实践中探寻出相似区域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模式。下一步,东华大学还将结合盐津县“六大产业”发展打好绿的“底色”,协助制定全县乡村振兴环境治理规划,提升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精准扶贫,没有休止符……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东华大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